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笔端流云
  4. 文学芳草地
  5.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文化娱乐篇丨大鼓一响心向往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文化娱乐篇丨大鼓一响心向往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6日 09:53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阅读数:531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舒城记忆


大鼓一响心向往
葛正松

小时候仲夏夜,在生产队稻谷场上乘凉,躺在竹凉床上,看着满天星斗,爸爸便让我指认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等,顺便爸爸也会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时兴致所至,还会说上几句典故:“此淹不为淹,白娘与许仙,水漫金山寺,那淹才为淹;此酒不为酒,南斗与北斗,赵云去求寿,那酒才为酒……”水漫金山早就听爸爸讲过了,为何南斗北斗的酒才为酒呢?爸爸说:那是赵云妈妈有天在后山走晚路,远远看见月下有两个老头在大石头上下棋下了很长时间,回家后让赵云带上酒菜去后山,把酒菜就放在下棋老人旁边,让他不要说话打扰了老人的棋局,就在远处看他俩下棋。赵云照办,两位老人棋下到僵持状态时,也没注意,顺手端起旁边的酒喝起来,等一盘棋下完了才想起自己也没带酒啊,看到不远处的年轻人,问他为何送酒?赵云说,母亲看到有两位老人在此下棋已很久了,怕饥渴难耐,就让他送来酒食。老头问他叫什么名字,听说叫“赵云”,就拿出个册子翻看,看到赵云寿岁才19岁,想这么好人家的孩子为何寿短呢?就拿笔在19前面加个9字,变成了99岁。爸爸说,那下棋的老头是南斗和北斗星君,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他那册子就是生死簿,你说赵云这酒可值。我说:19前面加个9字不就是919岁吗,怎么会是99岁呢?爸爸笑了,说:你说的是洋字码,南北斗的生死簿用的是中国汉字。

这时,我们凉床前已聚拢了不少乘凉的庄上人,有人嚷道:表叔,来段大书吧,这个不过瘾。爸爸一高兴就会说点《苦菜花》、《月唐传》等,诸如王柬芝阴险毒辣,王东海拼命救人;葛太古金殿骂奸,郭子仪地穴得宝等情节,说得绘声绘色,撩人心弦。

有人对我说:你爸爸年轻时就喜欢听书,方秃子来说鼓书,你爸就这个庄子跟到那个庄子,场场不卯(不缺场),记性又好,所以他是书篓子,一肚子大鼓书,我们就喜欢听他讲书。爸爸有时候也即兴给他们清唱一段,憋着嗓子唱道:“各位老少同志们,今天就给大家表一表古和今,听文书汉末到有一部《三国志》,听武书水泊梁山动刀兵;思忠良,天波府中惊天地;表奸佞,风波亭里气阴森……”但直到我十几岁时,才听到专业说书人的大鼓书。

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双抢”忙结束后,会请来一个鼓书艺人在庄子上说十几天书,一般说一到两部书。这可把我乐坏了,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我对听大鼓书有特别的爱好,成了听书迷。那时我们兄弟虽小也要帮家里打篾货(编制竹器)挣钱,有时收工晚了,一听到鼓响,晚饭也不吃就向说书的地方奔去,为此还挨了母亲多少骂。来说书的艺人有黄国发、傅安定、葛茂宏等。

黄国发连续来说过几年,对他的印象最深。他说的《杨门女将归西岭》,我几乎把整本书一关不漏地读完。虽然那时候我还小,并不知道说书的艺术,以听故事为主,但对说书人嗓音的变化还是略有感觉。舒城大鼓是说唱艺术,除了唱,说功不容小觑。开场鼓板一响,主要以说为主,而且以横嗓为主,沙哑中透着刚亮:“各位听友,今天把大家请来,没有好茶相待,只因各位抬爱。大家可能要说了,你也太谦虚了,既没有请帖也没有邀单,何说请?您看,我这大鼓就是我的请帖,我的木板就是我的邀单,我是诚心诚意把大家请来,如果各位不嫌弃我唱得南腔北调、荒腔脱板,那我就西江月漫水——”尤其是“漫水”二字声音拖得好长,在长长的拖音中鼓声响起,板声激越,接着就唱了起来。

叙事说唱兼备,抒情以唱为主,常用竖嗓,清亮委婉。记得黄国发说《杨门女将》后部书时,说到杨家几代男儿都为国捐躯了,只剩下一门女流,朝廷赏她们回老家归养,路上遇到仇家伙同强盗打劫,杨家当年征战时遗弃在外的流产婴孩被长眉大仙收养成人,长眉大仙派他下山救难并认祖归宗。老太君不知道杨家还有男儿在世,当见到这个单枪匹马阵前救难的青年,问他是何方人士,要感谢他的及时相救。这位后生拜了三拜言道:“家住在山东河塘镇,双龙巷口绕农村,一个杨字占第大,数代男儿沙场征。一辈祖双锤将军叫杨滚,二辈祖金刀令公杨继业,瓦桥三关显威名;三辈祖名叫杨延昭,终生镇守三关外,四辈祖本是杨宗保,陨落金山忠骨埋;五辈祖文广太平王,替父报仇把西夏征,六辈祖人称玉面虎,杨怀玉就是我的亲爷;我父亲金锤大将震北侯,杨士瀚班秀英就是我的双亲,我就是杨家八代玄孙杨金豹,再次拜上老太君。”唱到这里,黄国发用手指轻触鼓面,停下鼓声,鼓条一指说道:“书中按表,杨金豹有个儿子杨再兴,与岳飞一起大战金兀术,无比英雄,将来有机会我给各位说《岳飞传》再说他。”然后扬起鼓条敲鼓唱道:“老太君听罢泪汪汪……”

这段舒城大鼓唱词之所以让我至今烂熟于心,是当时真正感动了我少年的心;也觉得舒城大鼓书真好听——不仅仅只是讲故事那么简单,对情节描述也十分细腻。听黄国发说《十把穿金扇》时,说陶文灿表哥柳让使的是一把九耳连环宝刀,我就照他描述的样子,用木头做了一个,二弟图省事,拿根圆木说是如意金箍棒。我兄弟二人时常抄起各自的宝贝家伙,玩对打游戏,对舒城大鼓书的着迷程度可见一斑。遗憾的是,没能听到杨家将全套书还有岳飞传等,也没能听到父辈传说中的舒城大鼓书老艺人“方秃子”说的《封神榜》。

我听大鼓书大多是在室外,坐在小板凳上听的,所以说到天上事我就会抬头看看天上,尤其是说正本书开始前的书头子《韩湘子的花篮》,我就仿佛看到我头顶上空真有那个宝贝篮子。书头子一般简短有趣,除了《白娘子端午醉酒》、《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等传统书目,也有结合时代现编的书,如《徐秋影案件》、《马王堆女尸传说》等。舒城大鼓的鼓词,有好多就是说书人自编或者从其他艺人那里口耳相传得到的,不一定有现成的脚本。

我表外公夫妇二人都是舒城福利院里的盲人。记得我二表奶说琴书,唱腔也有点类似舒城大鼓书,但伴奏的是一把二胡,咿咿呀呀的,觉得少了轰轰烈烈的气氛,我不喜欢听。

后来,刘兰芳、单田芳的广播书场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活跃在乡村的说书人,也渐渐失去了听众。现在,喜欢听刘兰芳、单田芳广播说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电视剧、特别是手机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

但愿舒城大鼓书这样的民间艺术,不会消失。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