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酒 许召国
在我们舒城的乡村里,如果上一年庄稼不是那么歉收,来春的往年酒,一般人家还是要办上一两场的。往年酒,又叫往春酒。岁序更新,堂叔母舅、三姑四姨这样的“正亲”拜往后,村舍邻里,共事同志,互相往来,吃一顿饭,喝一场酒,来增进了解,延续情感。往年酒,还有个雅称叫“贺春酒”。数九严冬,许多身体羸弱的人,抵御过来,爬过年槛,来到新春,可喜可贺;春到光荣门第,福至平常人家,迎春接福,欢欣鼓舞。我们受邀去亲近的人家贺春饮醴,是情理之中、分享欢乐的好事。
在我们舒城乡村的昔日,往年酒一般被安排在正月尾或二月头。有俗语:拜年拜到十五六,豆腐渣喝稀粥。物质匮乏的年代,为承办往年酒,一个家庭主妇早有谋划。稻草捆扎的粉丝留两把,腊月里晒的盐千张留几卷,盐鸭咸鹅留半只,腌肉留一刀,都放在房屋吊钩上的“猫叹气”里。这篾匠编织的“猫叹气”,呈腰鼓状,圆形篾丝盖儿带舌,扣上盖要使劲才能拎开。腊货在其中,馋嘴猫儿无可奈何,只能望之叹气。这器具装腊货通风透气,牢固坚韧,广受农家的喜欢。
往年酒在一个小村庄排开来,春风微拂,白菜升苔花开。有老农田头铲草戏谑,菜花开得花嚷嚷的,还在喝往年酒,真喜欢玩!泥腿汉子的语言是生动的,“花嚷嚷”,描述出菜花黄中的蜂飞蝶舞,一幅声色俱全的活力画。听者赧笑,夕阳下,顺着田边的茅草路,一队儿赶赴办往年酒的人家。
门前水塘边的柳条儿谷嘴金黄,木瓜花猩红地怒放着,一户户大门膛上的春联,被刚过去的一场春雨斜打过,已褪去了些许红色。黄昏里,家家户户的门灯儿都奢侈地点亮,几条狗在办酒人家的场地上互相扑咬戏耍。队长和各户当家的坐在门前,抽烟唠嗑儿,办酒家的男汉子,一遍遍地散纸烟。大家张家山前,李家山后,话短话长,不着边际。只讲话,不要负责任,乡野里可以随心性来。
队长早叫村里烧菜口味好的两个妇女来做主厨,办酒家的娘子负责提供食材,灶下添火,她的脸被火燎得通红。鸡鱼鸭鹅、千张粉丝、嫩菜苔儿、凉拌的芫荽、粉米春糊茼蒿。对了,还有去年腊月小年油炸的糯米圆子蒸上两碗。水缸里养着的馊豆腐味儿有点酸,巧妇们用辛香的春大蒜炒上两碟,去掉了馊酸的味道。农家里,豆腐白菜是家常菜,也是压席菜。三个妇女锅上灶下的忙活完,两张方桌接在一起,摆满了装菜的花海碗。
村中的汉子们入了座,几口菜下肚,就要完成上桌喝酒的基本杯一一三杯酒,再不会喝酒的都要喝下去。酒是从镇上打来的散装酒,十斤装在一塑料壶里。白花花的酒,倒在杯中,香气满屋子地钻。三杯酒下肚,大家就要打酒官司了,差不多要捉弄一个人,出他醉态失控的洋相。老实的被轮流奉陪,很快束手就范,呕吐醉倒,乡人称吐酒为“过牛”发财了!过的“牛”,还是个春套子,正好耕田,众人笑云,他成了第二天小村人们的谈资。对于精明的人,劝他喝酒,精明人不愿上钩。队长说不急,猴子不上树,多打一锤锣。左右的激将法,精明人为颜面,也是失控败下阵来。不过精明人,他醉后不语,只是一个劲儿抽烟,后来睡倒在方桌边。
孩子们在门外场地上闹哄哄的。他们翻鹞鹰子,抢羊,跳橡皮筋,踢毽子。饿了,跑进屋里,钻到阿爸的腋下,阿爸给他嘴里塞一块肥肉,油滋滋的,他满心欢喜;胆子大的,替酒官司中的大大解个围,帮他喝上一盅儿。小脸蛋醉红了,他倒在草垛旁,迷迷糊糊地在东风里就睡着了。
家庭主妇们都是往年酒进行到半场后,才来到酒场的。她们一是瞧下自家的人儿是否醉场了,好警控一下;二是来看看上桌子的菜样和菜数,好回家准备置办,菜肴不能落后于人家。到场才知道,男汉子们还在斗酒,却也不好阻拦,生怕别人说自己不贤惠。
怪酒不怪菜。菜吃完了,咸菜来凑数,酒好歹要足量。醉眼朦胧,队长安排,明晚该谁家承办往年酒。家家扶得醉人归,夜深了,村庄上的狗吠声才平息下来。
往年酒是村人春耕前情感的汇合。大家虽醉得东倒西歪,但生活清冷,世间苦楚,普通人家,难得有几个欢场。一醉方休,闹腾几下,似乎要抓住年的尾巴,不为人生的过错。
父亲他在社队企业油坊里做榨油工,他们油工之间也兴往年酒。一年腊月,我家的小猪突然退槽,连热食也吃不进。眼看不妙,父亲来个疾手快,让屠宰师傅给放了血,得了两爿乳猪肉,腌熏成酱红色,沁着油花,可把人馋得直咽口水。好多年后,我才知道有道世界名菜叫烤乳猪。我们中国人怜爱弱小,从不愿恣杀幼畜,只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得已而为之。来年春日,榨油工们便要来我家喝往年酒,不过这次大家主要是要吃上乳猪肉。
春天的日头长,油坊里早早收工。刘厂长叫小肖拎两斤香油作为拜年礼物。母亲炒乳猪肉,先剁成排骨块,放点香油闹锅,再热炒,最后用辣椒面加蒜泥炝,油辣味重,就粳米饭最佳。
父亲他热爱劳作,这时候,一有空,就用小夹网去捕菜花鱼。水塘里,南风吹动浪渣聚集处,他蹑手蹑脚地移去,用鱼网兜住浪口,收获可期,以泥鳅和小石鱼居多。来家掐洗好,自然鲜汤一锅。父母决定用脸盆装乳猪肉和菜花鱼汤,来招待工友们。泥鳅肉质肥嫩,春天卵籽饱满。吃时用牙齿咬住颈椎刺,筷子夹住肉,往下捋,鳅肉都下在碗里,不要再担心骨鲠在喉了。
油工们在桌上一改在榨堂里榨油楔榨时的粗鲁和莽撞,斯文地看着两大脸盆里的佳肴。父母就请刘厂长带头,喝酒吃菜。油工都是清贫家中人的人,不好意思大快朵颐。刘厂长带大家动筷子,大家也无拘无束地喝酒吃菜。这两道菜就是在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中也还算得上珍贵。
菜好酒足,刘厂长一高兴,就讲他叔侄七人一个游击小组,带上一挺机枪,协助刘邓大军在张家店围歼国民党88师的故事。刘厂长住在墩上刘家,他们受孟振邦的启迪,想翻身闹起了革命。解放后,他好几个侄子到县里当了干部,他没文化,就在社队企业里任厂长。我们家穷,他同情照顾父亲,把他转成了商品粮户口,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刘厂长是我们家的恩人。
刘厂长讲,刘伯承首先想在九井消灭88师,后参谋建议刘将军不要在九井作战。谐音“牛”在井里,有劲使不出来,兵家不能犯地名忌讳。不知真假,权当酒后闲扯。刘厂长在张家店附近山丘的松林里,流弹击中了他的右腿,被送在野战医院治疗调养,他见过前来慰问伤病员的刘伯承将军。刘厂长讲:“刘大元帅身材高大,骑着枣红马,威风凛凛。下马后,和伤病员们一一握手,问好!大元帅双手过膝,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元帅不是每个人想当就能当的。最起码你骨格就决定了你不能当元帅,普通人手臂哪能过膝?”喝了春酒后的刘厂长神采飞扬,把生命中最精彩的瞬间道于身边的人,也是往春的和谐使之爽快然。
我在一个小学校工作了许多年,小单位,人员少,挤挤刚一桌。往年酒不是每年都有,但也不鲜见。早春二月放学早,我们便踏着乡路去主办春宴的老师家,此时南风和煦,青草萌动,菜花始放,有耕牛试犁。
老师们首先家访一会儿附近学生,和新春里的家长见见面,互致问候,谈谈学生的教育。后约乡贤一二名,共饮往年酒。席间听听乡贤们对学校的建议,接受批评,办好大家满意的教育。小单位工作,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工作中的事,借私人春酒营造的和暖氛围,讲讲平时会议桌上不好直言的话儿。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收获颇多。
北斗阑干南斗斜,归去。地气增暖,酒力振作,敞开衣襟,心胸坦荡,自觉得要趁春光大干事业一场。
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加快,如今的往年酒大家一般相聚在某大酒店。包厢里虽金碧辉煌,似乎缺少了地气,更少有人直白自己的故事。酒的档次提升很高,也弥补不了乡情的暗自流失。
背离土地,脱离乡情,或许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丝丝悲哀不时涌上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