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您好,在这天寒地冻的季节,你不冷吧?我是张家的第四代守墓人了,我的曾祖父张孔彩和你是生死之交,他交待给我们子孙的遗言就是代代为你守墓,让你不孤单。您在地下安息吧,我们不会忘记您的。”一个寒冬料峭的早上,张先鹏带着烧酒和碗筷以及冥币,来到了山上的一座墓前,他边烧冥币边祈祷着,并把烧酒洒到了墓前。
张先鹏,舒城县南港镇村民,他与曾祖父张孔彩、祖父张传友、父亲张道荣,一个家族四代人,为烈士接力守墓。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烽烟四起的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军战士王相会(原名:王先会,河北武安人)受伤后,就留在开明地主张孔彩家里。王相会得到了张孔彩全家极其细心的照料,张孔彩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其上山采药,到当铺抓药,王相会的伤情也得到了好转。但不久,由于叛徒的出卖,王相会被抓捕,1947年农历10月初十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了,牺牲时年仅21岁。烈士牺牲后,张孔彩一家偷偷将烈士被肢解的遗体安葬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从此,每逢春节、清明和烈士的祭日,张孔彩全家就前去祭奠。
解放后,张先鹏的年岁渐渐大了,便嘱咐儿子张传友要守好烈士墓。张传友小时候与烈士也有过接触,很崇敬烈士的英勇行为。为了守好墓,他把自己居住的房屋移到了离墓不远的小山旁,每天到烈士墓前,陪烈士讲讲话,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情况,告慰烈士祖国解放了,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烈士的愿望实现了。
在张先鹏家,我们看到了一本泛黄的工作本,上面有几篇记录张传友守墓的情景。其中有一篇是张传友写的:烈士叔叔,您和我爸爸情同兄弟,你为国家解放流血牺牲,您永远是我们全家的榜样,我们一定为您世世代代守墓,把您的精神永远传下去。
改革开放后,张先鹏的爸爸张道荣接过父亲守墓的接力棒。面对经济大潮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一些人开始否认烈士,给烈士脸上抹黑,对张道荣一家的守墓行为提出了非议。“当时我的爸爸非常气愤,与那些人据理力争,认为人不能忘本,没有烈士的鲜血,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张先鹏说。“当时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但父亲坚持不出门,坚守清贫,为烈士守墓。”说到这里,张先鹏很激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外地老板要来开发烈士墓所在的老公岭这座山岭,这可急坏了张道荣全家。“如果山挖了,不仅生态受到破坏,烈士墓也得不到安宁,为了全村人的长远之计,也为了烈士的安宁,我父亲向有关部门反映,最终这座山没有开发,烈士墓也得到保护。”张先鹏很是自豪地回忆道。
“父亲老了,我要继承遗志,为烈士守墓。”张先鹏坚定地说道。他眼含热泪回忆道:2000年,父亲弥留之际,把我叫到床前,叮嘱道:一定要把烈士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一样,永远守护好烈士墓。
遵照父亲的遗嘱,张先鹏不仅自己守墓,还经常组中小学生前来祭奠,并向他们讲述英烈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张先鹏说,烈士肯定有亲人,我要在有生之年,尽量为烈士找到亲人,让烈士魂归故里。为此,张先鹏正积极与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联系,收集烈士资料。
为了让守墓能传承下去,张先鹏不能仅自己守墓,还要求自己的子女经常过来拜谒烈士墓,他说,一定要让守墓成为我们张家的传统,让红色精神成立我们的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陈胜 侯贵香 胡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