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综合新闻
  3. “芳华”尽绽淠史杭 红色基因代代传 ——淠史杭工程建设者许芳华的中国梦
“芳华”尽绽淠史杭 红色基因代代传 ——淠史杭工程建设者许芳华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1日 08:33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数:1674

巍巍大别山,奔流淠史杭。二零零三年八月十九日,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六十五周年大会在六安召开。

淠史杭是以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人工“天河”为主体的伟大水利工程,从一九五八年八月开工,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基本建成,十四年间,八十万江淮儿女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变水害为水利,创造了堪称世界治水奇迹的淠史杭灌区。

自淠史杭灌区工程运行后,把昔日贫瘠之地变成今天的千里沃野,促进了农业发展,激发出巨大节水功效,灌溉水利用率明显提高,还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城镇用水需求,充分发挥了灌区综合效益。

如今,淠史杭灌区已成为以农业灌溉为主,逐步向城镇供水,生态用水等多元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一千多万亩,年产粮食一百四十亿斤,惠及区域人口一千四百多万人。

淠史杭水利工程规模宏大,仅各种渠系上的建筑物便多达十二万多座,填筑土石方六亿零八百万立方米。听专家说,这些土石方如果筑成三尺见方的一条长堤,这长堤可以绕地球十五周。

作为淠史杭工程建设者代表的许芳华老人,在今天这个纪念的日子里,迈着颤巍巍的脚步过来了。她满头银丝,但精气神依然很好,念叨着记性越来越差。

许芳华仔细观看淠史杭工程图片展,这些精心设计的展览分为“荜路蓝缕 开天辟地”“开拓创新 奋楫扬帆”“披荆斩棘 风雨安澜”“人水和谐 天河画卷”四个篇章,通过精彩生动的摄影作品,充分展示了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就和灌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

许芳华看得很认真,每一幅图片都强烈地勾起了她的回忆,这是她年青时的燃情岁月,这是她年青时的倩丽身姿。

她抚摸着她修建龙河口水库时的照片,英姿飒爽,扎着两个辫子,青春逼人,那活力都要从这照片上迸发出来。

“那时多美呀!”她不禁感叹着。

今天的纪念大会格外隆重,来自省、市领导都过来了,省委书记韩俊亲切会见了淠史杭工程建设者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体淠史杭工程建设者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当她来到会场时,与领导们打着招呼,虽然她参加过很多次大会,也在大会上做过报告,但今天这阵势,她觉得规格更高、气场更强。她感觉每一个目光都投向自己,对她是特别的关注。

她说起六十多年前在淠史杭工地上的日子,眼中泛起光芒。

许芳华的家乡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这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从一三八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五百六十六年间,当地志书有记载的水旱灾害达三百五十七次。自一六七一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百七十八年间,这里发生的水灾就达一百二十二次,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当无情的洪水来袭时,下游汪洋一片,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根据庐州府志和舒城县志记载,水灾以程度和原因,分别记作“大水、水、大雨、大雨水、大雨雪、涝、偏涝、江潮溢”等。其中,最早的记录应是“汉文帝四年(前176)六月,大雨雪”。诸多水灾的发生,导致了“害稼、坏民居、城圮、城市舟行、坝溃、漂人畜、漂溺”等发生,当局虽多有赈济,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百姓饱受水旱疾苦。

到了一九五零年,淮河流域地区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患。

对水旱灾害,许芳华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她的娘家,就在常受水患之害的杭埠河岸边,婆家在屡遭水患的柏林乡石岗一带。在她幼年的记忆里,就满满地留下了水旱灾害的痛苦挣扎。

夏日的傍晚,斜阳西下,映照着整个村庄,湖面波光点点,但就在这时,整个西边的天都黑了,一团团乌云翻滚着,黑压压一片,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随着几声闷雷,顿时,大雨倾盆而至,如千万只箭镞,猛烈地射向地面,如满腔怨气,无情地倾泻人间。从傍晚到第二天早晨,天就像漏掉了一个大窟窿,大雨疯狂地砸向地面,丝毫没有停下来歇歇的意思。

老百姓吓坏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凶猛地水灾,他们惊恐地望着大水如入无人之境,赶紧收拾家里的东西向高处搬,向山上搬。鸡儿、鸭儿也不听使唤了,冲出笼子,在洪水的裹挟下,哀鸣着。

大雨从不因为人们的哀嚎和痛苦而丝毫有所减小,反而,洪水却日益凶猛,翻腾着、咆哮着,如脱缰的野兽,掀起滚滚巨浪。

刚成立的人民政府的公仆们紧急奔赴各地与人民群众一起抗击水灾。这些刚从硝烟战场上走来的人民公仆们,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整个大地汪洋一片,牲口棚、杨树林、打谷场上的工具房都泡在水里。混浊的水面上,有房屋、家俱、衣屋、麦秸垛,以及西瓜、南瓜、生猪等飘浮物。这些飘浮物,一拨又一拨,不停息地向远处流去。

公仆们团结人民群众与洪水展开了不懈的战斗,他们身上穿着粗布衣,脚上或穿着草鞋或赤着脚,他们与百姓毫无二致。小小的许芳华怀着好奇,也加入到了公仆们的队伍,帮助他们把群众家家里的物件一件件搬出来,或肩背或几个人合伙抬,弄到山上。群众家里的鸡和鸭最难捉,但许芳华眼疾手快,捉住后就用草绳把它们的双脚捆上,然后涉水送到安全的地方。

“小鬼,注意安全。”大人们很关切许芳华的安全。

“这里的地形我最熟悉,哪有水深,哪里水浅,我最清楚,你们只要跟着我走就行了。”许芳华当起了大人的向导。

经过一个夏天的战斗,洪水终于退去,但损失却是非常的惨重,整村整村的房屋几乎被夷为平地,成熟的庄稼也荡然无存,辛辛苦苦修出来的机耕路也被冲毁了,人们的生计顿时成为天大的问题。虽然国家紧急拨付了大量的粮食,但当时整个国家都非常困难,杯水解不也车薪,人们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

许芳华特别伤心,因为她的学校也在这次洪水中被冲毁了。她饿着肚子,哭肿了双眼,向毁坏了的学校跑去,大声呼喊着: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就在这时,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作出根治淮河的批示,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一九五八年五月起,六安地委开始了淠史杭重要工程的龙河口水库建设。

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九日,淠史杭工程在没有国家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动工。当时,皖西地方干部勇于带领皖西民众冲破各种困难与阻力。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承担了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和所有重大问题决策的领导工作,确保了工程建设沿着正确的航向。六安地委第二书记、专员赵子厚是工程指挥部指挥,可以说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人物。有一次勘察太累,赵子厚竟倒在田间昏睡一夜,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淠史杭工程巨大,六安专区党组织首先在全专区开展“诉旱苦”运动,进行充分动员。此后,淠史杭工程建设的历史巨幕中,皖西人民战天斗地,自带粮食、自带工具、自筹物资、自学技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各自指定工地,风餐露宿,奋力建设。皖西百姓不仅义务出工,还无偿地捐出各类物资。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淠史杭工程建设热潮中,许芳华也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当时许芳华只有十九岁,自小就受到革命熏陶的她,当接到党和政府的号召,结婚才三天就拎着个蓝花土布的包袱上了龙河口建设工地。

在工地上,许芳华和一百多名女同志组成“刘胡兰战斗连”,每天挑着近百斤的土方来回运送几十趟,肩膀磨破了就加块肩垫继续干,遇到雨天干脆赤脚干。

在建筑工地上,许芳华一个月入团、三个月入党,当工地指挥部从来自全县成千上万女同志中挑选出一百二十人组建“刘胡兰战斗连”时,大伙一叠声儿地要选许芳华当连长。当了连长后,许芳华带领着战斗连,专挑脏活重活干,从来不知道啥叫苦、啥叫累,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一九五九年的一天,由于连降大雨,洪水奔腾而下,龙河口主坝前的临时拦水坝瞬间土崩瓦解,危及到主坝的安全。就在这危急关头,许芳华带领数百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纵身跳入水中,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肉长城,用身体保住了龙河口大坝主坝。

“现在想来,当年的我们是多么勇敢啊!”每每接受记者采访,许芳华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她说:十万人民肩挑手推,土法上马,没用一袋水泥、一根钢筋,筑起了一个高七十四米、长二百八十米的水库大坝,拦截了大别山乌沙河和晓天河两河上游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来水,这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许芳华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当时上工时用的肩垫,当年的血渍依稀可见。她说,修建淠史杭让她有了“铁肩铁脚”。

“我的脚板有厚厚的茧。”许芳华脱下鞋晾出那双脚板,厚厚的茧结了一层又一层,这茧里至今还藏着无数的小沙子。

“我赤脚走石子路都不会觉得疼,因为脚底板那时就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许芳华很是自豪地欣赏着自己的铁脚。

“这铁脚要成为历史文物了。”人们既赞叹也心疼老人家的苦难和辉煌。

宁愿苦斗,不愿苦熬。据记载,淠史杭工程开建后,以黄继光、刘胡兰、铁姑娘等命名的各类突击队、战斗队有六千四百多个;最高时日上工人数达八十万人之多。开山劈岭需要工具,工人在现场支起红炉,锻打锹、镐、钎;没有木料,人们拿出家中的木料甚至卸下门板。靠着自力更生,硬是凿出了密布丘陵冈峦的一座座渠系建筑物。

年迈的许芳华常到龙河口大坝上走一走、看一看,这里有她的青春,有她的热血,有当年的劳动号子,有战天斗地的精神。

大坝上,人流攒动、游人如织。她站在大坝上,遥看烟波浩淼的水面,百感交集。

当年她亲手参与修建的龙河口水库已成为万佛湖旅游风景区,集山、水、泉、石、崖、池、洞、林、花及水利设施,文化遗址于一体,湖上的众多小岛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湖面上,今天的万佛湖已升格为著名的5A级景区,成为全国人民修身养性的旅游胜地。

“奶奶,那雕像就是您吗?”一个奶声奶气的小朋友走到许芳华老人的身边,仰着头,指着大坝下面的一个雕像问道。

在小孩手指的地方,有一群大坝建设者人物雕像,许芳华就是其中之一。雕像中的她青春秀丽,梳着长长的辫子,袖口卷得很高,正奋力推一辆运土的手推车。

奶奶不好意思点了点头。

“那您和我们说说当年建大坝的故事,可以吗?”

“好啊!”许芳华很高兴地答应了。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又是一个异常困难的年代,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人间一切艰难险阻,向大自然进军,与洪水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最终制服了水龙王,让水利为人民服务……”

许芳华奶奶绘声绘色讲起了当年修建龙河口水库的故事,小孩听得入了迷。

“这里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奶奶,你可以到我们学校去讲吗?我想我们班同学都会喜欢你讲的故事。”小孩有了大胆的想法。

“好啊!你是哪一所学校,我去给你们作红色辅导报告。”许芳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是舒城二中的郭沛昂,欢迎到我们学校去讲故事。”

“真懂事。”许芳华摸了摸小孩的头,点头答应了。

从此,许芳华老人开始了红色报告之旅。她走进每一所中小学校,戴着红领巾,分享当年与天斗争、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激情岁月。

“当年的我们,在党的号召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义无反顾投入到兴修水利建设的热潮中,许多人为此落下了病根。有人说我们当年的奋斗不值得,但我要义正辞严的予以驳斥。因为我们要感谢时代给了我们一个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机会,感谢党给了我们一个为人民牺牲奉献的机会。特别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与思考,越来越觉得当年的艰苦奋斗有着非同录常的意义。因为一个人的价值只有汇入到时代的潮流中,只有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每每讲到此处,许芳华总是热泪盈眶。

几十年来,最让许芳华遗憾的是,她觉得很愧对孩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治水期间身体没有得到很好护理,导致三个孩子夭折,目前只留下一个儿子和一个智障的女儿。但她说:所有可爱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因为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接班人,我要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

二零一六年七月二日,舒城县遭受暴雨袭击,全县河堤溃口达一千多处,丰乐河两处决口,造成国道、村庄、房屋损毁严重。郭沛昂毅然决然地跟随妈妈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他将自家的旧衣物整理打包带到灾民安置点,并购买了食品、图书送到灾区孩子的手上。尽管当时条件十分恶劣,双脚在洪水中浸泡浮肿的郭沛昂没有叫一声苦。

“奶奶,我的表现合格吗?”当洪水退去,郭沛昂向许芳华老人讲起了他的故事。

“合格!合格!”许芳华摩挲着小家伙的头,不住地点头。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热土一魂。淠史杭精神是红色基因的生动写照,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现如今,在许芳华老人的带领下,在舒城大地,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许芳华们”,他们用潮的语言、新的方式,讲述着红色的故事

“我们要带领和教育孩子们,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已成长起来的郭沛昂同学在水库大坝上,通过开通抖音的方式,向游客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淠史杭故事。(陈胜 佘海燕 潘凌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