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时政要闻
  3.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安徽答卷】安徽:补短板筑根基 扬所长促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安徽答卷】安徽:补短板筑根基 扬所长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4日 15:19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阅读数:1406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安徽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补短板筑根基,扬皖所长与沪苏浙协同发展,在长三角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中闯出安徽发展“新路径”。

图片

安徽优旦科技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王晓东

产品的一致性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我们最关心的

图片这几天在合肥启迪科技城,来自上海、合肥两地的科研人员正在一起开发国内全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电池集成系统。

图片

安徽优旦科技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王晓东

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现在和上海的合作伙伴在一些核心的技术领域、核心的部件上,我们都会做一些协同的攻关。

图片看好合肥、上海两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的丰厚创新资源,在上海扎根多年的启迪科技城,又在合肥建设了一个新总部,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推进相关技术的产业化。

图片

启迪新基建产业集团副总裁 刘润成

启迪已经孵化出众多的独角兽、上市公司,而且我们有一个比喻,长三角地区如果上海是“头”,合肥相当于“鱼尾”,将来的快速发展是需要“鱼尾”的动力的。

图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安徽持续深化上海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在能源、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合作,并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G60科创走廊,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串联上下游企业,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链韧性。2022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跃升至全国第7位。

图片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研究员 任声策

沿着创新的链条上各个环节,合肥和上海是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的,贯穿着三省一市形成一个大的面的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世界的科技竞争,对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是有示范意义的。

图片从优势互补走向深度融合,安徽与沪苏浙不断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寻求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记者在滁州南谯经开区蹲点采访时看到,这里正在与江南京市浦口区共同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先行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政策协同”的发展路径。

图片

滁州南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副主任 王海鹏

(我们)成立了浦口南谯合作共建发展公司,作为产业招引、基础设施共建的一个平台,目的是为了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

图片因为新机制激发出了新活力,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十家企业落户。不久前总投资一百亿元的飞利浦智能家电产研基地正式投入运营,从奠基到投产只用了9个月时间。

图片

滁州飞利浦产研基地 设备动力部总监 马强

江苏的科教资源,包括安徽的人工智能技术资源,这个能够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为我们的企业能够所用。

图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眼下安徽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加快协调推进皖北8市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这几天,从浙江宁波到蚌埠市农业农村局挂职的余晓华就和农技人员、种业公司的人员一道在忙着选育瓜果蔬菜的种苗。落实国家发改委2021年底印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去年宁波市派出了包括余晓华在内的20多名干部到蚌埠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

图片

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 陶广生

蚌埠和宁波围绕着12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使我们后发地区获得先发地区的经验、方法、路径、思路,引燃我们干部工作的激情。

图片眼下安徽与沪苏浙各领域一体化进程都在加快推进。从自贸区之间开展战略合作到合作共建国家儿童、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从协同立法施行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到联合沪苏浙发布22条长三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廊道等等,都取得了可喜成绩。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371个,实际到位资金10165亿元,同比增长10.7%。

图片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主任 钟 岚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安徽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战略枢纽作用,打造更加开放的要素对接平台,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