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钟声。江波 摄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作者江波。照片中,一棵粗壮的枣树挺拔地站立在蓝天之下,树上悬挂着一口钟。一名妇女站在树下,随着她挥臂用力敲击,钟声响彻天空……她是谁?又为何敲响这口钟?这张中国照片档案馆的馆藏照片,引出一段令人难忘的抗战岁月。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扫荡”,对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的江波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作为记者随军采访。1942年,江波来到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采访,这里正是“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家乡。江波便借机在戎冠秀家住了一段时间。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石少华 摄
刚开始的几日,天刚蒙蒙亮,漫天的钟声就把江波从梦中惊醒。时间一长,江波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钟声是戎冠秀在敌人侵犯时指挥群众转移的报警信号,也是集合游击队员整装迎敌的战斗号角,而在平时则是催促全村百姓男女老少下地生产的动员令。
这番场景,不由得触动了江波的思绪,他仿佛看到千军万马随着钟声行进。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江波这样写道:“当祖国处在黑暗的日子时,正是戎冠秀这样无数的先进人物,带领着群众前进,迎来祖国的黎明。现在胜利在向我们招手,黎明即将到来,而那位高举木棒的击钟者,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化身吗?”
于是,江波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幅饱含象征意义的照片。
1944年12月,晋察冀军区召开战斗英雄劳模大会,拥军模范戎冠秀荣获“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汪洋 摄
戎冠秀是著名的拥军模范。1938年,八路军工作队进驻下盘松村,贫苦出身的戎冠秀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任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抗日战争时期,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拥军支前,救护伤员。在戎冠秀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指战员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戎冠秀也被亲切地称为“戎妈妈”。1944年,戎冠秀被晋察冀边区授予“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戎冠秀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积极参加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历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生产队队长、中共平山县委委员、平山县妇女联合会名誉主任。她作为特别邀请人士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
戎冠秀(1896-1989)
诗人田间曾这样赞美这位“子弟兵的母亲”: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盘松……”
主笔:刘金海
编辑:章磊、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这是杨靖宇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长春6月19日电 题:铁血将军杨靖宇:铮铮铁骨铸忠魂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
仲夏时节,位于吉林省通化市的杨靖宇干部学院里,一场特殊的党课正在进行。讲台之上,是抗日铁血将军杨靖宇之孙马继志。讲到动情处,他拿出一块斑驳的桦树皮,声音变得颤抖:“这是我父母从爷爷的牺牲地带回来的。弹尽粮绝时,爷爷靠吃这种树皮充饥……”现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革命需要,他离开家乡,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一别,竟成永诀。
杨靖宇先后5次被捕入狱,屡遭酷刑,坚贞不屈。投身抗日斗争前,他刚从监狱被营救出来,还没来得及疗伤就申请立即投入战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2年秋,他被派往南满,也就是吉林省磐石、海龙(今梅河口)、柳河一带,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4年整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在敌我力量悬殊、战争旷日持久、斗争环境艰苦的情况下,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建立众多密营,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山地游击战,逐渐成为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
杨靖宇始终坚持植根于民为人民,他指挥和布置战斗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对群众有伤害的战斗不打”。每次歼灭了敌人,缴获了物资,他都会分给当地百姓一部分。杨靖宇将部队与百姓形容为灯芯与灯油,东北抗联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
东北抗联曾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忠诚之心却从未动摇。他遵循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始终把部队党组织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连遭打击的日伪军加紧对东北抗联的围攻。1940年初,杨靖宇和部队陷入重围,他深知敌人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他自己,一次次命令同志们分兵突围。杨靖宇说:“同志们,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
据档案披露,1939年10月下旬到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牺牲前的100多天里,他作战多达47次。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附近,杨靖宇已饥寒交迫地与敌人周旋了五个昼夜。面对敌人的劝降声,杨靖宇以愤怒的子弹回应,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5岁。敌人残忍地将杨靖宇断头剖腹,却见其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铮铮铁骨让敌人也为之惊叹。
后来,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靖宇大街、靖宇小学、靖宇广场……“靖宇”印记深深镌刻在黑土地上。
距离杨靖宇烈士陵园不远,杨靖宇干部学院于2021年正式启用,面向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学员开展党性教育,至今已培训近30万人次。“每一堂课都承载着东北抗联精神的力量,激励大家在岗位上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真正把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杨靖宇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国莉莉说。
“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提醒我们牢记‘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家风。”年过花甲的马继志小心地收起桦树皮。从火车司机岗位退休后,他从河南迁居吉林,受聘为杨靖宇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已无数次讲述爷爷的故事。他深知,杨靖宇和抗联战友们用生命践行初心和使命,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在京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播出推进会,推介《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风与潮》《八千里路云和月》《反人类暴行》等6部抗战主题重点作品。
《我们的河山》通过人民抗战深入阐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道理;《归队》以小切口展现东北抗联抗战历史以及中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阵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文化抗战”的故事;《风与潮》聚焦澳门抗日救亡运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中国各界人士共赴国难的家国大义;《反人类暴行》揭露日本731部队暴行真相。
广电总局负责人表示,这些剧目多维度、新视角呈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全力做好抗战题材创作、播出、宣传工作。(记者白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在京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播出推进会,推介《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风与潮》《八千里路云和月》《反人类暴行》等6部抗战主题重点作品。
《我们的河山》通过人民抗战深入阐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道理;《归队》以小切口展现东北抗联抗战历史以及中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阵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文化抗战”的故事;《风与潮》聚焦澳门抗日救亡运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中国各界人士共赴国难的家国大义;《反人类暴行》揭露日本731部队暴行真相。
广电总局负责人表示,这些剧目多维度、新视角呈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全力做好抗战题材创作、播出、宣传工作。(记者白瀛)
新华社记者张硕
“这33份抗战老兵的手印,我准备近期捐献给国家,让后人铭记他们的名字。”日前在河北献县家中,55岁的王英向记者展示了她七年来收集的珍贵资料。
王英退休前在献县平安社区党工委工作,长期坚持写作。2018年,她获得中国散文学会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入选鲁迅文学院河北作家班,并获得撰写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事迹的机会。
在查阅资料时,王英发现,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在抗战中英勇奋战,却鲜有文学作品记录他们的故事。她决定将创作《马本斋传》的任务让给他人,转而聚焦那些默默无闻的战士,“我要写一部耳目一新的《回民支队》,塑造一个英雄群体,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为了寻访这些老战士,王英四处奔走,动员亲朋寻找线索。2019年,她从远在兰州干休所的96岁老英雄李凤炎开始采访,凡是有回民支队老战士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6年来,她靠着自己东拼西凑和爱心人士的资助,先后走访了34位回民支队老战士,采访120多位知情人,行程超过8万公里。不仅如此,她还为五位烈士找到了亲属,帮助冀中回民支队二大队六中队指导员谢振亚在牺牲83年后申请到烈士称号。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10月,王英被确诊为乳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淋巴和肺部。噩耗传来,她的第一反应却是:“我的写作怎么办?那些快百岁的老爷爷怎么办?”她忘不了一位老战士拉着她的手问:“我还能等到书上出现我们名字的那一天吗?”
她决定将这项工作继续下去。尽管先后接受了7次化疗,靶向治疗也在不间断治疗中,她不顾身体虚弱,依旧在每隔21天一次的化疗间隙奔走采访。
王英在长期走访中发现,许多长眠于陵园的革命烈士没有后人,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于是便萌生出为烈士“认亲”的想法。
2025年2月18日,在王英推动下,一场烈士“认亲”活动在河北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庄重举行。50位本斋初级中学师生代表为88位烈士敬献鲜花,手捧“认亲”证书,成为他们的“后人”。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这场活动举办前几天,王英身体突然严重不适,经检查后被确诊为直肠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肝部。但为了办好这次活动,她毅然推迟了治疗。
王英的善举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她的行动。现在,有许多学校主动联系她,希望能参与“认亲”活动,让烈士精神在孩子们心中传承。还有不少老兵后人在听闻她的事迹后,主动委托她向河北革命军事馆捐献文物,目前已累计完成46件文物的捐赠,还有500余件文物达成了捐赠意向。2024年,王英荣登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我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多采访一位老兵,就能多保留一段珍贵历史;多举行一次‘认亲’活动,就能让更多英雄被铭记。”王英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她希望自己更加努力,与时间赛跑,守护英雄记忆。
新华社记者丁增义、许晓青、王春涛
夕阳斜照在四行仓库斑驳的西墙上,殷红如血。
或许是88年前承受了太多血雨腥风,记者眼前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与苏州河两岸现代感十足的摩天高楼形成强烈反差。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觊觎经济富庶的长三角地区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从长江口和杭州湾两个方向登陆,进攻上海。3个月时间里,中国军民死伤惨重,苏州河以北一度成为“血肉磨坊”。
“10月25日,大场防线失守后,当时的中国军队88师师部所在地四行仓库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最后的堡垒’。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420余人在四行血战四昼夜,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通过现场讲解,让青少年在实地参观中真切感受那场异乎寻常的战斗。
↑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念馆内,陈列着团附谢晋元题字“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营长杨瑞符题字“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新华社记者丁增义摄
“为了迷惑敌人,四行守军对外称有八百人,后人敬之‘八百壮士’。”苏智良说。
四行仓库,当年由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联合出资兴建,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目前上海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抗战旧址。如今的四行仓库已“变身”抗战纪念馆,西墙上斑驳的弹孔和炮火轰击的痕迹,曾见证着中国军民誓死阻击敌人疯狂进攻、粉碎日寇“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
“当时的守军,大都是20岁上下的新兵。很多人在开拔大上海前,尚未经历过如此激烈的战事。”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幼炯说。
身为“八百壮士”之一的杨养正老人,生前曾接受记者采访。他回忆:“接到上面的命令是‘坚守’,而不是‘死守’,但大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
激战中,年仅21岁的战士陈树生发现敌人在仓库墙根挖洞,准备埋设炸药炸毁墙壁。
情势危在旦夕。陈树生在自己身上捆满手榴弹、拉响导火索,从五楼窗口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炮声隆隆,震颤着大地,也震颤着人心。420多名将士的浴血坚守,让苏州河南岸租界观战的人士为之动容;上海商会组织力量为四行仓库守军送来食品、衣被;仓库内外的对峙进程,通过媒体传向全世界……
“为了中华民族,我们将不惜打到最后一枪一弹。”谢晋元的宣誓,传遍了大江南北。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入口处,陈列着淞沪会战爆发前夕谢晋元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新华社记者王春涛摄
纪念馆的入口处,陈列着一封家书——
“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
谈及这封祖父临战时写给祖母的家书,谢晋元的孙女谢骏泪湿双目。
“我祖父意识到,四行仓库也许就是大家埋骨之处!他组织大家在战斗间隙写家书。对年轻的战士们来说,这可能是生平的第一封家书,也是最后一封……”谢骏回忆。
无论晴雨,上海晋元路东侧的纪念广场上,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人们仰望四行仓库,奉上鲜花、糕饼,或是一壶酒、一支烟……
夕阳照在苏州河上。曾被抗战先辈鲜血染红的河,如今静静流淌。
这座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始终不曾忘记“八百壮士”。
↑上海四行仓库西墙下,参观者为曾在此坚守的“八百壮士”奉上鲜花。新华社记者狄春摄
新华社武汉6月19日电(记者龚联康)在武汉黄陂姚家集街道,村民陈金国为抗日烈士杜崇杰守墓长达59年的故事广为流传。今年以来,当地政府多次派人前往烈士故乡走访和收集资料。6月11日,一张质朴庄重的黑白复原像被贴到杜崇杰的墓碑上,72岁的陈金国终于“见到”了这位自己默默守护多年的抗日英雄。
陈金国在烈士墓前讲述杜崇杰生平。新华社记者 龚联康 摄
杜崇杰,1922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抗战时期,担任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区区长的他,率领一支新四军游击队在黄陂北部山区开展抗日斗争。彼时,战士们时常借住在柏叶山下的老乡家中,军民相处融洽。
“小时候常听奶奶讲,杜崇杰和战士们经常帮乡亲挑水劈柴干农活。”陈金国摩挲着墓碑上的五角星回忆说,因为关系和睦,杜崇杰与陈家“结下干亲”,陈金国的奶奶韩氏做了杜崇杰的干娘。
《黄陂文史》记载,1942年10月,反动派及亲日汉奸突袭游击队驻扎的碾子湾村,杜崇杰与3名战士牺牲。
“当时敌人冲到屋里,奶奶为了掩护2名战士,跟对方撒谎说他们是自己儿子,但很快藏在家中的枪被搜了出来,奶奶被敌人踢伤腰背,卧床2个多月。”陈金国说。
陈金国正在讲述往事。新华社记者 龚联康 摄
杜崇杰牺牲后,当地老乡冒着被敌人报复的风险,为他收敛尸骸,将其安葬在柏叶山脚下。1962年,陈金国随父返乡,跟奶奶祭扫无名坟冢时,第一次听到这段历史。1966年,村民将杜崇杰的遗骸移葬至他被杀害的河畔,奶奶韩氏让出自家土地,陈金国参与装殓,从此烈士长眠的碾子湾村更名为“崇杰村”。
“那里葬着我的干儿子,你要好好照顾他。”1966年秋,奶奶韩氏去世前反复叮嘱13岁的陈金国。此后数十年,陈金国就像为家中离世的长辈扫墓一样,每年数度前往祭扫。杜崇杰烈士的陵园建成后,陈金国更是每半个月就要去看一次。
59年寒来暑往,陈金国已是古稀老者,陵园的翠柏见证了他的坚守。“要是我不在了,你要继续……”2009年,陈金国做心脏搭桥手术前,特别嘱咐儿子要继续为烈士扫墓。
2021年,经过政府部门、驻村工作队接力修缮,烈士墓被扩建成“烈士陵园”,每年清明、七一等节点,前来祭扫和瞻仰的群众来了一批又一批。姚家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金国义务守护烈士墓的事迹,已经成了当地开展爱国教育的鲜活教材。
今年初,为了筹建展馆,姚家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杜崇杰的家乡浠水县走访,根据档案资料里杜崇杰父亲杜树华的照片,工作人员在志愿者协助下复原出杜崇杰的生前画像。
杜崇杰烈士的复原像被张贴到墓碑上方。新华社记者 龚联康 摄
“杜崇杰牺牲时才20岁,小时候听奶奶说他‘中等身材,长相英俊’,可具体长什么样我想象不出来。我一直想知道烈士长啥样,这是我的心愿。”陈金国抚摸着墓碑缓缓说道。
6月11日,工作人员将打印好的杜崇杰烈士画像郑重贴于墓碑上方。凝视着画像中目光坚毅的年轻脸庞,陈金国老人像是在瞻仰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
“从延安出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戏剧晚会”6月19日晚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剧院举办。濮存昕、冯玉萍、王芳、李梅、王斑、李小青、倪茂才、徐俊霞、施夏明、王蓉蓉、蓝天等1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登台献艺。
秦腔《杨门女将》选段剧照
晚会节目包括眉户剧《十二把镰刀》、评剧《我那呼兰河》、京剧《杨靖宇》《沙家浜》、豫剧《红灯记》、歌剧《沂蒙山》、昆曲《当年梅郎》、苏剧《国鼎魂》、秦腔《杨门女将》、芭蕾舞剧《八女投江》、音乐儿童剧《遇见星海》等剧目选段以及朗诵《为人民服务》、合唱《黄河大合唱》等。
朗诵《为人民服务》剧照
晚会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眉户剧《十二把镰刀》选段剧照
记者:白瀛、蔡馨逸
剧照由中国剧协提供
新华社记者谢佼、杨思琪、姜思妮
赵一曼和儿子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一处普通民居,这是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的家。她珍藏着一幅根据照片绘制的油画,画中赵一曼怀抱儿子“宁儿”,神情坚毅。
“拍摄照片后她就离开了,我父亲再也没见到他的妈妈。”陈红触摸着画面,将时空拉回到那生离死别的瞬间。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大姐夫郑佑之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川南党组织的创建人,二姐李坤杰、二姐夫萧简青、四姐李坤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他们的引路下,李坤泰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莫斯科,她化名李一超,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甜蜜还来不及品味,怀着身孕的她奉命回国,在湖北、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她在宜昌生下儿子。孩子仅一岁多,她和姑妹陈琮英就将儿子寄养在五哥陈岳云家,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革命。
分开前,她抱着儿子照了一张合影,寄给了丈夫。谁料,竟成永别!
九一八事变后,她化名“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
《东北抗日联军史》记载,1933年4月,面对日伪军警横行、工人备受欺凌的现状,赵一曼连夜指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将城市交通脉搏骤然掐断。最终,日伪统治当局迫于社会舆论压力,答应工人复工条件,罢工取得全面胜利。
1934年7月,赵一曼前往珠河县(今尚志市),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出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她以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成为日伪报纸上赫赫有名的“双枪白马”女政委,日寇目标中将她与赵尚志并列。
1935年11月,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在珠河县小西北沟与日伪军激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落入敌手。
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今东北烈士纪念馆)那间阴冷的刑讯室里,敌人用尽惨绝人寰的酷刑——钢针刺伤、烙铁灼肤、辣椒水灌鼻……面对非人的折磨,赵一曼的意志如钢铁般不屈:“你们可以让村庄变成瓦砾,把人剁成肉泥,但消灭不了我的信仰!”
在哈尔滨治疗期间,她强忍骨碎化脓的剧痛,断然拒绝截肢——她坚信保住腿,就有重返战场的希望。在她的感化下,看守董宪勋与护士韩勇义助她逃离魔窟。然而三天后,敌人再度追至,赵一曼重陷囹圄。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的赵一曼塑像(2025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在珠河英勇就义。赴刑场的列车上,她向押送人员要来纸笔,用被敌人折磨得几乎难以握笔的手,给远方的儿子写下字字泣血的绝笔: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陈红带着哽咽诵读,这是她的父亲——“宁儿”陈掖贤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亲笔抄录,作为传家之宝。那不忍卒读的字迹,蕴含着何等巨大的情感!
革命胜利后,李坤杰、陈达邦、陈琮英和陈掖贤几经寻找,党组织终于确认赵一曼就是李坤泰。陈掖贤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抄录母亲遗书时,在手臂上用钢笔深深刺下“赵一曼”三个字。“父亲告诉我,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陈红说。
拼版照片:左图为赵一曼像(资料照片);右图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025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人们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上行走(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在哈尔滨,2375米的“一曼街”刻入城市肌理;在宜宾,一曼公园、一曼村、一曼大道、一曼中学成为追怀之地;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金牛区纪委监委等邀请陈红作为宣讲老师,走进社会和课堂……中华大地上,赵一曼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