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1907—1939),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重建红军第二十八军,任政治委员,独立自主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让革命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1937年7月13日,高敬亭到达岳西县南田村,看到党中央《抗日救国六大纲领》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重要文件。经过认真学习,高敬亭认为中央提出停止内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15日,高敬亭主动致函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建议举行停战谈判,共同抗日。卫立煌16日答复愿意接受停战谈判的复信,于17日下午送到。卫立煌虽然表示愿意停战谈判,但其第三十二师师长却命令部队将红军一部包围于岳西县鹞落坪、大岗岭、南田村一带,妄图以武力逼红军屈服投降。
18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奉南京政府之命,派出参加谈判的地方代表郭副官来到南田村。高敬亭化名李守义,与其商谈正式谈判的有关事宜。高敬亭提出举行停战谈判的三个先决条件:第一,为创造一个停战谈判的和平气氛,包围红军驻地的国民党军队必须后撤10公里;第二,鉴于谈判在岳西县城举行,必须确保红军谈判代表的人身安全;第三,此次谈判只是局部停战谈判,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应由国共两党中央解决。19日,卫立煌全部接受高敬亭所提出的条件,令其第三十二师后撤10公里。22日,双方代表正式举行停战谈判,于27日达成协议。28日,高敬亭化名李守义出席签字仪式。此后,双方均按协议条款实施,鄂豫皖边区很快呈现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高敬亭全程参与和领导了岳西谈判,首开南方八省国共两党地方谈判成功的先河。
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等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第四支队所属一部于5月12日在巢县蒋家河口伏击日军,歼灭日军板井支队巢县守备队20余人,这是新四军挺进敌后的第一仗,拉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序幕。徐州失守后,高敬亭率部在安(庆)合(肥)公路、六(安)合(肥)公路两侧伏击日军,连续作战数十次,毙伤日军1000余名,俘敌10名,毁敌军车150余辆,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初步打开了皖中敌后的抗日局面。( 钱海峰)
走进黑龙江省尚志市,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的青铜雕像巍然矗立。尚志烈士陵园郁郁葱葱,纪念馆内,赵尚志青铜塑像栩栩如生,文物、微缩景观等详细展示着赵尚志的英勇事迹。
赵尚志,1908年10月生,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赵尚志曾两次被捕入狱,但他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1933年10月,赵尚志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游击队创立时,他与战友们庄严宣誓:“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1934年6月,赵尚志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战斗,征战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是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无奈感叹。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对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赵尚志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抗战胜利后,为了缅怀这位抗日英雄,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后撤县设市;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被命名为“尚志大街”。
如今,在尚志市,英雄的故事扎根在人们心中。尚志市东侧,尚志公园依山而建,前山有抗联烈士群雕像、抗联密营等,后山有110米长的浩气崖,刻有赵尚志烈士生前诗词等。
“我们努力收集整理并讲述好赵尚志英雄的故事,传承弘扬英雄榜样的力量。”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张岱说。
在尚志市尚志中学,学校里设置了多处展板,讲述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
“同学们,请把对英烈的崇敬刻在心底,以青春为纸、以奋斗为墨,在先烈用生命铺就的道路上,写下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答卷。”在一场致敬英雄主题的校园活动中,尚志中学党总支书记高宁对学生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