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闭幕
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
通过关于修改代表法的决定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习近平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在主席台就座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1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大会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3月11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在主席台就座。
受大会主席团的委托,闭幕会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李鸿忠主持。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刘奇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习近平、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应出席代表2929人,出席2884人,缺席45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下午3时,李鸿忠宣布会议开始。
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决议指出,会议充分肯定国务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工作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决定自2025年3月12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根据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5年中央预算。
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决议指出,会议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后一年的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两个报告。
随后,李鸿忠作了讲话。他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会议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明确了目标任务,传递了信心力量,是一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本次大会部署要求,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聚精会神办好自己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工作部署变为现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下午3时30分,李鸿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闭幕。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结束。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马兴瑞、王毅、尹力、石泰峰、刘国中、李干杰、李书磊、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陈吉宁、陈敏尔、袁家军、黄坤明、刘金国、王小洪、吴政隆、谌贻琴、张军、应勇、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姜信治、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刘振立、张升民等。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有关负责人列席或旁听了大会。
外国驻华使节旁听了大会。
责任编辑:史词
青铜的吉光片羽,镌刻着我最初的名字。一路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我们从跟跑到超越。未来已来,让我们携手出发,一起奔赴下一场山海!
[详情]“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当天,总书记向委员们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我给梁家河村里还集资办了小学,挺高兴的。后来为什么没了呢?也是好事,为提升教学质量,集中到乡镇去办了。那也是学校结构的一次调整。”梁家河村小学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整合的历史变迁,反映的正是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随时代发展、人口结构等变化,不断优化调整配置的动态过程。
学生聆听线上课堂课程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改变,少子化、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迁移。面对这样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教育资源配置得好,人口压力就会变成人口红利;配置得不好,新增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压力会让发展遇到困难。对此,我国许多地方已开始调整高教类专业新增布点和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以更好适应岗位供需变化,一些学校因势利导推行小班化教学,推动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些举措,都是为推动教育资源合理高效配置进行的有益尝试。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进行工业机器人实操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也必须跟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替代了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因就业面窄、生源不足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更加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学科。具体到各地如何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许玲委员建议,职业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要考虑当地产业分布状况,高等教育招生要向人口密集地区倾斜。以她所在的广东省为例,珠三角地区遍布着各类大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企业,企业用人需求无疑为当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配置上提供了方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是关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以及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
监制:张军 于锋
统筹:伍刚 王薇
策划:田甜
视频:郑平平 孙晓钰(实习)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和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高度重视,并在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这是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
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们纷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聚众智、汇聚众力。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对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们履职寄予厚望:“希望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在总书记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宏图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道必答题。2025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尽职尽责。
一句句叮嘱、一项项要求,祖国的绿水青山是总书记心中长久的牵挂。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正写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中。
策划:孙志平、樊华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姬杨
记者:刘畅、许杨、刘春晖、梅元龙、马晓冬、吴文诩、刘宇轩
摄像:房宽、马牧旺青、黄培锋、张泽力
包装:张文嵘
配音:王帅龙
三月的北京,东风浩荡,生机勃发。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大家交流的话题聚焦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上。
这是一场春天的动员。共识,在议政中凝聚;力量,在团结中迸发。
新的春天,希冀满怀;新的出发,阔步向前。
策划:孙志平、幸培瑜
统筹:吴炜玲、张桂林
编导:胡函博
记者:李爱斌、赵小帅、沙青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
3月5日,在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柯军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守正创新让传统戏曲重焕光彩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
青春版《牡丹亭》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遵循只删不改的原则,利用现代剧场的表现手法重现传世经典,开创了经典传承和创新的范例。
△2024年11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上本《梦中情》在江苏南京开演。
多年来,青春版《牡丹亭》足迹遍布国内众多城市,以及亚洲、美洲、欧洲的多个国家。一次,该剧在国外演出谢幕时,观众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古老的昆曲绽放新的华彩,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心、交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张有魅力的名片。
柯军告诉总书记,2016年为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中国和英国艺术家合创“汤莎会”,通过对两位剧作家经典作品的同台演绎,展现相互欣赏、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之道,在海外引发观演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表示赞许,并回忆起一段往事:“我在浙江工作的时候,推动了杭州和意大利维罗纳两个‘爱情之都’的友好交流。杭州有梁祝、白蛇传,维罗纳有罗密欧和朱丽叶。”
杭维两市以爱情文化为载体,创新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开通爱情公交专线“1314路中意巴士”,举办中意“爱情文化周”“古往今来——中国杭州与意大利维罗纳双城交流主题展”等,不断推动两市互学互鉴以及各领域合作交流。
△2024年12月,浙江杭州举行的“爱在西湖”杭州·维罗纳新年文化活动。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青春版《牡丹亭》的出海热、“汤莎会”同台演绎经典著作、两座“爱情之都”的友好交流,生动印证“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焕发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蓬勃生命力。
这个春天,“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国门,风靡全球。
“《哪吒2》何时在阿根廷上映?”3月7日,在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举行的开放团组活动上,阿根廷记者的问题,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在北美地区,《哪吒2》影片首周排片突破700家影院,开画数量创下近20年华语片纪录;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IMAX场次开票即“秒空”;点映期间,澳大利亚影院平均上座率达82.5%,新西兰达88.6%。截至3月9日,《哪吒2》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突破148.82亿元,荣登全球影史票房榜第六名。
△《哪吒2》海报亮相美国纽约多个地铁站。
此前爆火的国产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精美绝伦的东方美学、精彩纷呈的中国神话故事、酣畅淋漓的游戏体验,让海外人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和精彩。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文创产品、游戏、影视剧等新载体不断涌现,创作出符合国际传播和年轻人审美的表达方式,让中国文化以更加时尚、多元、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全国两会上,如何让文化“出海”又“出彩”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加强优质历史剧创作和“出海”;数字化平台建设让民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舞台;优质内容具备全球共通性,特别是其中有关亲情、家庭等情感元素,容易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将有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IP持续“出圈”。
△在一场世界街舞大赛上,来自中国成都的街舞团将变脸、功夫、太极等元素融入表演。
从早年间以咏春、舞龙舞狮为代表的中国功夫,到中国节日、传统艺术、民族音乐、新媒体短视频,再到影视剧、游戏,中国文化“出海”已从“单点突破”迈入“多维矩阵”时代。越来越多优秀文化产品正乘风而起、扬帆前行。
“又踏层峰望眼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弘扬中日益彰显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亲切交流、共商国是。每一次询问,每一次叮嘱都是总书记对人民的深深牵挂。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今年两会期间,不管是在大会堂,还是在各个驻地,民生问题始终都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民生无小事。今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那么,怎么来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今天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今年两会最后一场“委员通道”如期开启,多位政协委员为记者讲述了自己身边的民生故事。养老、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今年的两会“通道”上,许多代表委员分享的内容都事关各地群众的日常生活。
民生连着民心,百姓身边的小事,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大事。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和参加政协联组会时,都强调了民生工作的重要性,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继续提共同富裕,要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个方面发力,要多管齐下全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忠:“总书记关心的许多民生实事是我们这些年工作的重点,改善民生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不论是在外考察还是各类会议,一餐一饭,一老一小,百姓冷暖,总书记时时挂念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对于民生改善带来的变化,许多代表都有自己的感受。
全国人大代表张琼丽:“社区里面现在新增加了很多适老化的设施,我看周边的老年人都很喜欢去幸福食堂吃饭,无论是社区环境的营造,还是生活方面的保障,对于老年人来讲的确更加友好了。”
在黑龙江代表团驻地,记者见到了几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代表,说起自己身边的民生变化,都有说不完的话。
全国人大代表佟秀莲:“我是来自社区的工作者,最大的变化是老百姓的生活,还有居住环境的改变。”
全国人大代表陈雨佳:“我们村以前的街道泥泞不堪,现在非常整洁。现在国家对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非常大,都是我们农民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幸福感。”
从城市到乡村,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代表们都有着最真切的感受。
全国人大代表马兵:“各行各业都能体会到变化,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每个人的笑容都是特别好。”
黑龙江团代表们的感受不是个例。过去一年,我国民生各领域又不断有新的发展。2024年,我国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突破109万家,90%以上的村卫生室都已经进入到医保的定点服务范围;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2.5亿人和3亿人。
如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这为今年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民生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
在3月9日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介绍,接下来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提到,在乡村振兴路上,要特别关注已经脱贫的群众。
全国人大代表温善连所在的江西省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曾经是江西省重点贫困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2020年,井口村通过发展脐橙产业实现了脱贫。为了让已经脱贫的群众不再重返曾经的苦日子,温善连已经为接下来的工作理清了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温善连:“接下来,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通过实行动态监测,实时了解村民的一些实际情况,是否存在返贫的风险;二是不断推动产业发展,把有返贫风险的村民通过入股的形式纳入到集体产业范围内,通过规模化种植脐橙、产业分红等措施,确保全体村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是民生建设的重点,如何让以往没有充分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群体更多受益,是不少代表委员们建议的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此前她曾在皖南山区驻村两年,亲眼见证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但是,徐晓婵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病人,尤其是来自农村的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后,如果需要转诊,还存在不小的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现在从国家级区域诊疗中心到乡村一级医疗机构都越来越完善了,今年,我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基层的首诊和转诊服务,一定要有一个有效的转诊通道,有专门负责转诊的责任人,这个目前是摆在基层医疗面前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急难愁盼的问题。”
就业是总书记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政策,促就业、稳就业。政协委员许玲来自高校,一直关注就业问题,尤其是如何让更多毕业生更好就业。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指出,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在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后,许玲也建议,要让职业教育和产业更深度地融合,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充分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比如广东有非常优势的产业资源,接下来我们有一个建议是高等教育的资源进一步优化中,职业教育要沿着产业带来建设,我们构建一个终身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里面,我们要更加发力,统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我们的岗位需求什么样的,我们的能力培养就要跟得上,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提升。”
促就业、稳就业,稳定的社会保障必不可少。近期,一些互联网平台为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来自互联网平台的姚劲波认为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关注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灵活就业或者新就业群体现在越来越大,国家也在逐渐规范对新就业群体的保障,让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还是需要一些规范,让他们得到更多的保护,就业会更充分。”
新征程上,如何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委员们也已经为接下来的工作找好了目标和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张柯兵:“这次两会期间,总书记为我们加强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把老百姓的事办实办好,提出了‘三个家门口’的目标,也就是努力让孩子在家门口能够上好学,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看好病,在家门口能够就好业,还要让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
全国人大代表黄文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中医药院校要切实担负起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使命,既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要加强基层紧缺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普及,为群众提供更需要的全方位、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
在采访中,让记者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多代表委员在谈到如何做好民生保障时,都说他们现在所做的很多工作已经不再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从有到好,从好到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力、用情地去办好一件件的民生实事,实实在在地去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够不断提升民生保障的水平,也才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按照大会各项议程认真履职。大家表示,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全国人大代表 胡小青: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很不平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驾驭发展大局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胜利前进的政治前提和最大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 胡炳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下,中国“稳”的态势巩固延续,“进”的步伐坚定有力。2025年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的“三保”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 王红艳:教育要发展,科技要创新、人才要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工作目标,这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有力的育人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 彭寿:科技创新一定要和产业创新有机融合,作为一个应用型的研究院,我们一定不折不扣地贯彻习总书记的指示,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全国人大代表 殷其龙: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已突破两亿人,涵盖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多个领域。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也为后续政策细化奠定了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 刘锦帆:国家在“沙戈荒”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政策,为甘肃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建议提升新能源富集地区外送能力。
代表们认为,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尽责,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严格公正司法,坚决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
全国人大代表 林桓: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从立法和监督的角度,紧贴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做了大量细致和务实的工作。2025年工作计划里提到了加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立法研究,非常必要。
全国人大代表 刘文玲:“两高”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司法部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凝心聚力担使命,扬帆奋楫再出发。代表们表示,新征程上,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 许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要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将融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原创作品推向世界。
全国人大代表 李玉梅: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紧扣国家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深度参与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积极构建农业产业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 李云峰: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将以冰雪运动、冰雪旅游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冷资源”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热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 郭雷:乘国家科技创新之东风,我们实验室在空天智能系统技术方面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未来我们要继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国人大代表 黎东辉:“两个确立”是我们应对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底气。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