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寻忆
郑向荣
皖西三月,油菜花海翻涌。我和三位老友站在舒城春秋乡柏家岗,“五七干校”的牌子早已不见。可望着残垣,五十年前的记忆突然清晰,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1968年9月,不满十岁的我,揣着母亲刚蒸的菜包子,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二十里外“五七干校”的寻亲路。那时的合安公路铺满晾晒的酒糟,赭红色的颗粒在烈日下蒸腾着热气。解放牌卡车轰鸣而过,扬起的酒糟混着尘土扑在行人脸上,转眼便将蓝布衫染成斑驳的土色。步行的人们背着装满家当的竹篓,通花凉鞋踩在发烫的路面上,每一步都扬起细碎的尘土。偶有自行车铃铛清脆响起,骑车人载着货物匆匆掠过,车轮碾过酒糟发出沙沙的声响,惊起路边槐树梢的麻雀。
拐进小道,喧闹声被白杨林隔断。荒草掩着坟茔,乌鸦惊飞的叫声刺破寂静。我攥着布包里温热的包子,冷汗湿透背包带。暮色中的狼嚎让人发怵,脚下苍耳勾住裤脚。但一想到父亲在校门口等我的模样,那句“可算来了”在耳边响起,便又咬牙向前,牵挂如灯,照亮前路。
再向前走一段路,阳光斜照进干校院落,我在值班人员的带领下,见到了父亲。他深蓝色工装的补丁泛着灰白,掌心裂口蹭得我手背生疼。他牵着我的手,推开住所木门,霉味混着汗酸扑面而来。
进门处的简易衣架挂着褪色衣物轻轻晃动,大通铺由简易木板拼成,简单的被褥。剥落的墙皮露出暗红砖石,空气中弥漫着汗酸与霉味,墙角蛛网随风轻晃。这里挤着十几人,秋天闷热难耐,父亲已在这熬过一个多月。所幸当年冬天,他被县革命委员会抽去担任县冬季兴修水利工程副指挥,终于离开了此地。
床边小柜摆着搪瓷缸,几张破旧桌椅靠着贴满标语的墙面,掉漆的木箱立在角落。狭小窗户透进微光,水泥地上爬满裂缝,整个屋子昏暗又逼仄。
那时的“五七干校”,学习与劳动交织成生活的底色。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田间地头,干部们便手持农具躬身劳作,汗水浸透了衣襟;傍晚时分,又在简易教室中围坐,借着昏黄灯光研读材料。劳动虽使人疲惫,但也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学习内容围绕着时代主题展开,形式质朴却饱含对未来的思索。
在简陋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简单而规律。休息时,有人会在屋檐下擦拭农具,有人轻声交流农事心得,偶尔也能听见几句悠扬的哼唱,从某扇半开的窗户里飘出来。日子虽清苦,却也在一锄一犁、一字一句中,沉淀出别样的坚韧与从容。然而,对未来的不确定,让大家心中不免有压抑和无奈。但也有一些人依然保持着坚韧和乐观,努力适应环境,相互鼓励,希望能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特别是像父亲这样有家庭牵挂的人,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在这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更增添了一份苦涩。
同行的滕安平父亲是这里的医生,她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据她介绍,当时“五七干校”的房屋多用当地易获取的土坯、木材等建造,工艺相对粗糙。功能分区不明确,卧室、客厅等区域划分模糊。墙体薄、窗户密封性不佳,保暖性差,冬季室内寒冷。窗户数量少、面积小,通风条件有限。装饰极为朴素,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常见多人居住的集体宿舍,储物空间有限,物品存放局促。建筑布局紧凑,房子间距较小,以节约土地和便于管理。
那时干校里的其他人,生活大多艰辛且忙碌。每天投身于种地、养猪、修路等重复繁琐的体力劳作,早早起身,工作时间漫长。虽然劳动强度不算太高,但长时间的劳作,也让人身心持续消耗,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饮食简单粗糙,难以保障充足的营养供应,更别谈丰富多样的口味。学习主要围绕政治学习展开,反复研读相关的文件与政策,精神层面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业余生活极度匮乏,缺少娱乐活动用以缓解疲劳和释放压力。然而,即便身处如此艰苦的环境,众人依旧相互扶助、彼此支撑,携手共度那段艰难的岁月。
如今再次踏上这片故土,眼前的景象已与记忆中的辉煌岁月大相径庭。私家车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悠然前行,两旁大片绚烂盛开的油菜花,宛如金色的海洋,美得令人心醉。然而,这片土地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故事与变迁。从三八园艺场到农校,到“五七”干校、县茶厂,再到“五七”大学、柏家岗茶场,每一次转变都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曾经见证过无数欢笑与汗水的房屋,如今已变得破败陈旧,岁月的风霜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门窗在风中摇摇欲坠,窗框上的油漆早已剥落殆尽,玻璃也残缺不全,透出一股凄凉之感。地面坑洼不平,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与杂物,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脚步。曾经熟悉的家具——那张承载过无数梦想的木板床、床头柜、书桌、椅子以及凳子,如今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角落,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角落里的木箱也已腐朽碎裂,里面的物件散落一地,无人问津,更无人收拾整理。
墙壁上的宣传标语,那些曾经激昂人心的文字,如今也已模糊难辨,只留下些许斑驳的印迹,仿佛是岁月无声的叹息。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它似乎在低语着岁月的无情与变迁,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曾经用餐的食堂早已被拆除,如今这里已成为私人的煤场用地,煤块堆积得如同山峦,往昔食堂的模样已全然消失,丝毫不见曾经的半点痕迹。
那时的教室门窗破损,门板半遮半掩,仿佛在哀诉曾经的热闹已然消逝。操场上杂草疯长,几乎将曾经的跑道痕迹完全掩盖。围墙坍塌,砖石零乱散落一地。昔日的宣传栏锈迹斑斑,上面的字迹难以清晰辨认。教室的屋顶瓦片残缺不全,每逢下雨之时想必会雨水渗漏。教室里的黑板斑驳脱落,课桌椅不见踪影,教室内遍布尘埃与蛛网。曾经的校园小径如今也被荒草霸占,让人难以分辨。这般景象,实在令人慨叹岁月的沧桑和无常。岁月恰似那滔滔不绝的长河奔腾不息,无数景象因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那浓郁醇厚、如陈酿般的亲情与悠长绵邈、如丝线般的思念,却始终在心中坚如磐石,从未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我在此的行色匆匆、步履匆匆,更见证了我那急促而又略显慌乱的身影;它不仅目睹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兴衰交替,更亲身感受了岁月的无情冲刷与洗礼。
三月的微风,轻柔温婉,像母亲的手轻抚面庞,带着往昔的缱绻,吟唱着今时的欢畅。此刻,我静立在这片曾让恐惧占据内心的土地。即将告别时,三月的微风似精灵掠过不再年轻的脸颊,熟悉的触感唤醒沉睡的记忆。心底仍有恐惧和谨慎,可我知道,这是生命中难忘的经历,如明珠镶嵌在心灵深处,提醒我珍惜当下,激励我勇敢走向未来。
站在这片土地上,五十年的光阴倏忽而过。那些年少时的不安与惶惑,早已沉淀成记忆里的琥珀。望着墙角新生的苔藓,我忽然懂得,岁月带走的是斑驳的砖瓦,带不走的是血脉里流淌的牵挂,是困境中相濡以沫的温暖。
离别的时候,春风拂过发梢,带着些许湿润的气息。回望这片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土地,心中不再有不安,唯有对岁月的敬畏与感激。那些藏在旧时光里的故事,终将化作春泥,滋养着脚下这片土地,让新的希望在春日里抽枝发芽。今日站在这不算熟悉却亲切的地方,那些为父亲遮风挡雨的破旧屋宇,散发着温暖,承载的回忆如老胶片在脑海放映,心中泛起喜悦,如春日阳光驱散阴霾。曾经的艰难岁月,化为珍贵体验,像夜空中繁星照亮前路。
我怀着复杂又释然的心情转身,告别这片曾令我恐惧的土地。每一步都承载着过去与未来,沉重而坚定。我带着往昔珍贵记忆,仿佛背负整个过去,勇敢迈向充满未知和挑战、令人憧憬的未来征程。即将告别时,三月的风拂过脸颊,唤醒沉睡的记忆,却也深知这段经历珍贵非常。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刻满了岁月的印记,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那些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在苦难中坚守信念的执着,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记忆,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心中感慨万千,遂作一首《重返“五七”干校有感》,以寄托我对往昔岁月的追思与对未来的期许:
五十余载忆旧庠,往昔惧意满心装。
幼年独往寻亲路,今岁重游感岁荒。
昔日居贫形秽乱,今朝风瑟景凋伤。
残窗破壁蛛丝绕,杂草侵阶乱瓦殇。
世事沧桑情未改,勇驱前路向遐疆。
愿这段历史不被时光掩埋,愿这些故事能永远流传。因为记住过去,不仅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为了让后人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而从容。
- 上一主题:文化广场展岁月画卷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