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笔端流云
  4. 文学芳草地
  5.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工匠·工艺篇丨母亲的剪纸艺术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工匠·工艺篇丨母亲的剪纸艺术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30日 11:47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阅读数:1174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640 (1)



母亲的剪纸艺术

乔金敏

我的母亲是一位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却有一手剪纸的好手艺,一张普通的纸,在她的神来之剪下,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剪纸是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中国农村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主要载体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等片状材料。一把寻常的剪刀就将一张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剪纸艺术什么时候流传到舒城,我不得而知。我母亲说,她是跟我外婆学的剪纸,我外婆原本是位裁缝,姓培,家门口人便称她为“培裁缝”。外婆长得清秀,会裁剪,也就很容易学会剪纸了。我母亲是外婆唯一的女儿,自然跟着外婆就会了这一手。


剪纸看上去很轻巧,制作起来有非常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构图。剪纸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使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比较随心所欲,或者叫“胸有成竹”吧。母亲虽识字不多,但天资聪明。一张红纸或白纸,被她的剪刀,飞龙走凤般,丝丝入扣而又小心细致地游刃着。她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灵感进行取舍,自由发挥,大胆创造。比如,剪花鸟,可以剪三只或四只,也可以套剪等等。她的剪刀仿佛画笔似的,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运用自如。


其次是折叠。剪纸分大幅、小幅、方幅和圆幅。折叠纸张分对折、四折、六折、八折,这样的话,相同的图案就会是两个、四个、六个或八个。这主要取决于各人的喜好。有人喜欢简单点的,就用对折剪成两个图案;有人偏好层次感的,就用六折或八折,图案相应就会纷繁密集些。好像参差不齐的树叶里透出朵朵山花,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是剪裁。以线为主,得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要线线相连,留住形状。常见的有“鸳鸯戏水”“凤凰和谐”“十二生肖”“双喜临门”等花样,极富喜气、吉祥和生活情趣。


第四是纹饰。主要造型剪成后,往往在物象上得添加一些纹饰,我母亲说是纹路,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效果。其形状大多是锯齿形和月牙形;我母亲还会剪波浪形的,估计是她自行创造的。


其剪纸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是密不可分的。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橱柜上、墙壁上、门楣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一下就被渲染得浓郁喜庆起来。那时家里过年,到处都贴着母亲剪的红剪纸,就连灶台、水缸、米缸和饲养的大肥猪,也被我贴上母亲剪的小红花,那猪仿佛来了灵性,甩了甩尾巴,显出洋洋得意的样子,甚是可爱。


母亲的剪纸对我的影响很深,至今过春节,我都喜欢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窗户贴上剪纸窗花。虽然现在已享受不到母亲亲手制作的窗花,但我仍保留着这一传统。


记得在山东出差参观了一个千年版画村,看见有人在卖窗花,我一下就买了一大摞,至今书房抽屉里还有存货。要是我的母亲还健在,我不会买这么多,顶多挑几样别致的,买回来给她做参考。因为每到逢年过节,左邻右舍常请母亲做些剪纸,尤其是在别人家办红白喜事的时候,贴剪纸是必不可少的。


在舒城,结婚的新房是一定要贴红双喜剪纸的;男方给女方下茶礼的挑子上要盖红双喜剪纸;迎娶新娘的婚车车头上要贴红双喜的剪纸;结婚的新房是一定要贴红双喜剪纸的。还有,女方的小件嫁妆上要盖红色剪纸;茶盘上盖红色剪花。记得那时农村举办婚宴,厨师端上一盘圆子上要用红色剪纸盖住,所有客人都不得动筷子吃圆子,这个时候是厨师最拿劲的时候,只等主人给厨师奉送上喜钱,厨师才肯揭开圆子上的红色剪纸,宾客才可以吃上圆子,这也是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吧。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张,被一双普普通通的手,演绎出这么多的故事和神奇。


不朽的艺术,伟大的母亲!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