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1953—1979) |
1953年 6月27日,山洪暴发,龙河口推算洪峰流量3300立方米/秒,下游圩堤破口392处,受淹农田28.74万亩,成灾14.9万亩,死42人,伤52人,倒塌房屋14335间。 1954年 6月25日,山洪暴发,龙河口洪峰流量达2120立方米/秒。杭埠下游河堤溃口155处,受灾农田20.3万亩,倒房3500间,死9人,伤6人。7月22日,再次山洪暴发,龙河口洪峰流量2740立方米/ 秒。农田二次进水。 1956年 8月1日,龙河口洪峰流量6010立方米/秒。杭埠河、丰乐河破堤319处,受灾农田24万亩,死125人,伤112人。 1957年 6月,鉴于杭埠河连续三年洪涝灾害,舒城县人民委员会向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呈送“关于提请兴建龙河水库的报告”。 7月,六安专署专员赵子厚在舒城县水电局副局长李少白陪同下,从九井至乌沙老杨树,步行15华里,查勘龙河口水库坝址。 9月,清华大学地质专家来舒城县勘察龙河水库坝址地质,后经武汉地质钻探队钻探,作出可行性技术论证。 1958年 1月,淮委派员前往国家水利部向总工程师、水利专家李捷与苏联驻中国专家古列耶夫汇报龙河口水库坝址地质情况。古列耶夫认为,大坝两端岩层破碎大,承受能力差,不宜筑混凝土坝,提议做堆石坝或土坝。 1月23日,水利部总工程师李捷亲临龙河口坝址勘察,正式确定用土坝。 4月,中共 六安地委同意动工兴建龙河口水库,后经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列为基建项目报批。安徽省水利电力厅拨给工程经费300万元。 10月27日,成立龙河口水库工程指挥部和政治部。副县长邓立功任指挥,农工部副部长丁同元、工程师王培信(六安地区水利局)任副指挥。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工程科、劳力调配科、工交科、后勤部、水文站等。龙河口水库工程于1958年11月11日正式开工。 11月,中梅河镇迁至九井丁家井,更名新梅镇。 11月15日,《舒城报》以头版头条,刊登龙河口水库动工的消息,通栏大标题为“锁蛟龙实现千年理想 ,兴水利造福万代子孙”。 12月,中共舒城县委决定,成立“龙河口水库工程党委会”。 12月,安徽省水利电力厅副厅长胡德荣亲临龙河口水库工地,针对冬季大坝清基施工困难,提出加做坝内外铺盖的建议,使水库主坝施工顺利进行。 1959年 1月16日,龙河口水库开始挑土筑主坝。 3月,连天阴雨,主坝工程遇到特大困难。六安行署专员赵子厚于12日冒雨赶来工地,听取汇报,分析天气形势,及时作出决策:要求舒城县委在30天不雨的情况下,保证主坝做到55米高程,外沙壳做到63米高程,由此如产生后果由地委负责。因此加速了施工进程。 3月24日,安徽省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龙河口水库工地纪实片。 4月16日,东大坝合龙时,因水流过急,动员500 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三道人墙,挡住激流,终使大坝合龙成功。6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一行,途经舒城来龙河口水库工地视察,目睹工地的热烈场面,十分赞赏,当即题词: 辟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 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 并批拨解放牌汽车一辆,平板车1000辆;同意龙河口水库工程列为正式基建项目报批。 7月26日,县人委制订《三年水利兴修轮廓规划》,其中包括龙河口水库的明渠、副坝、进水闸和杭淠干渠、舒庐干渠等兴修任务。 8月,安徽省省长黄岩视察龙河口水库,批拨胶轮车500辆。 10月,中共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率领史淠沟通航灌工程指挥部千人检查团莅临龙河口水库工地检查指导。 10月10日,省基建部副部长李延泽率领省水利参观团来龙河口水库工地。次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来工地慰问演出。 10月31日,六安专区召开史淠杭工程群英会。舒城县干镇水利团被评为先进集体,许芳华等51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1960年 1月,国家水利部规划局副局长成润率中央水利检查团和山东、山西两省水利参观团,先后到龙河口水库工地检查指导。 2月13日,龙河口水库明渠副坝(西大坝)截流合龙。 3月15日,龙河口水库溢洪道采用洞室爆破施工。县水电局副局长赵学信等三同志,在洞室爆破中,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民工转移,不幸被飞石击中,因公殉职。 6月,水库工地工棚失火,烧毁工棚40多间,死9人,伤19人。 1961年 4月,水电部 北京设计院总工程师汪湖桢在赵子厚等陪同下视察龙河口水库,研究处理大坝漏水问题。 1962年 11月,成立龙河口水库工程管理处,隶属县水利电力局。 1963年 2月1日,成立中共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舒城县委员会,书记李屏,副书记章宽启、丁同元、胡圣福,委员12人。 1964年 7月25日,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龙河口水库拍摄新闻纪录片。 1965年 4月28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 书记李葆华来龙河口水库视察,并指示:要综合考虑水力发电问题。 10月,舒城县杭淠干渠施工指挥部成立。县长李屏任指挥,石毓秀、潘之俊、丁同元任副指挥。原杭淠干渠从梅岭进水闸至大官塘段开挖。配套工程完成后,按淠史杭灌区渠道等级划分标准,将梅岭经大官塘至李户一线,改称为杭北干渠;大官塘至六安县打山渡槽,改为杭淠分干渠。 11月1日,龙河口水库移交安徽省水利厅直接管理。由省水利厅、六安专区淠史杭指挥部、舒城县委、县淠史杭指挥部、县水利局及龙河口水库管理处等单位议定:将船队与大官塘划归舒城县领导。水库管理处与进水闸交省厅领导。水库管理范围,东由马家岭到溢洪道,北至腊子山大桥沿老河槽,西由梅岭进水闸至大梅山。水库管理工程,有东西坝、梅岭进水闸、溢洪道、腊子山大桥四处。对财务器材、技术资料等问题处理作了具体规定。 11月,舒城县在龙河口水库举办水土保持培训班、参训80人。 12月,龙河口水库渔场获最高年产量67.85万公斤。 1966年 11月,六安专区生产第一线指挥部军代表配合省、专、县派出人员联合组成“舒庐干渠施工领导组”,军代表周清河任组长。从龙河口水库牛角冲进水闸起至庐江县罗埠区三关店止,全长79.7公里,全线施工,1968年9月竣工。 1967年 1月,安徽省水利厅派人来舒城传达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关于“舒庐干渠工地不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通知”,稳定工地施工程序。 1月,杭北干渠沟通七门堰渠系,至此七门堰灌区纳入杭北灌区范围。 9月下旬,安徽省水利厅召开舒城、庐江两县有关负责人会议,决定是年冬继续兴建舒庐干渠,于1968年春通水;同时决定加高龙河口水库大坝,蓄水位由原58 米提高到62.564米,保证农田用水。 10月23日,舒城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决定,库区居民在66米以下的全部迁移,66米以上适当迁移一部分。共需迁移830户,4160人,拆建房屋3070间。安徽省水利厅拨款64.69万元,木材760立方米。 12月,舒庐干渠渠首牛角冲进水闸动工兴建。至1970年6月竣工。 1968年 9月14日,舒庐干渠在牛角冲进水闸用虹吸管进行渠道初试通水。 1969年 5月29日,安徽省生产指挥组负责人赵子厚来舒城主持召开六安、庐江、舒城二地三县杭埠河灌区计划用水座谈会。决定巢湖、六安两地区分水比例为1∶1.78。 7月8日,山洪暴发,龙河口水库入库量10320立方米/秒,库内水位高达69.94米,下泄流量2150立方米/秒,杭埠河下游普遍溃口成灾,受灾48.5万亩,死2人。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军长兼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来龙河口水库和舒三排涝站检查布置抢险和救灾工作。南京军区派舟桥部队一个连,橡皮艇20只,轮渡船2艘参加抢险。 7月15日至19日,南京军区空军派飞机空投麻袋等器材支援龙河口水库溢洪道抢险,对下游灾区群众空投食品。 12月,沟通江淮水系的将军山渡槽动工兴建,至1971年6月峻工通水。槽长840米,16孔,每孔净跨50米,最大净高27米。 1971年 11月,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由赵子厚陪同来龙河口水库检查土坝漏水问题。 1973年 9月9日,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 叙利亚代表团一行15人,在尤素福.萨福尔率领下,参观龙河口水库和将军山渡槽。 10月,长江修防处测量队来龙河口水库,测量库内70平公里的淤积量达1899万立方米。1984年的淤积量增到3994立方米。 11月22日至25日,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参观龙河口水库。 1975年 12月,美国哈甫金斯大学教授钱敬蓉偕夫人,及越南实习生代表团一行16人先后参观龙河口水库。 1976年 7月,无雨干旱,省革命委员会无偿调拨柴油机300台,提龙河口水库死库容,开机4.36万小时,提水2240万立方米,灌田20万亩。 8月,成立龙河口水库除险加固指挥部,县长韦法德任指挥,县水电局局长丁同元、龙河口水库管理处主任孙德鹏任副指挥。庐江县承建凤凰冲、门坎石两处非常溢洪道。范店公社承担土方将主坝加高1米。县水利工程队负责在东、西大坝顶砌筑1.1米高的浆砌块防浪墙。 1977年 11月13日,丹麦澳尔胡斯大学地理学院院长、地文学系教授胡隆姻夫妇参观龙河口水库。 1978年 1月至10月,未降透雨。岗丘区人畜饮水困难,山区竹木成片枯死。圩区提巢湖水灌溉。杭北、舒庐两灌区调集柴油机195台,4320匹马力,提龙河口水库死库容灌溉下游农田。 1979年 8月,舒城县水利学会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