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龙头塔下
  4. 长镜头
  5. 孝行望母山
孝行望母山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7日 07:54          来源:舒城新闻网     阅读数:7898

望母山,一个即使没有传说也能让你觉得有故事的山,就在我的身边。久仰她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成行,借着旅游资源普查之名,我,急迫着开始寻觅这对母与子之间哀婉、动人的亲情绝唱了。

在这座小镇工作、生活以来,一直零零碎碎地听说过望母山的故事,以及山上别致的风景,所在地的村民以及一些镇村干部,一说到这个话题就津津乐道、滔滔不绝。我想,一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对这座山有过涉足和了解,还有,内心里对孝这个题材的尊重与推崇。我也一样,虽然是工作之需,但更多的是想走近她,触摸她,真切地感受她。

当天的气候相当不错,晴得彻底,阳光热热的,清风徐徐的。在村干部及一位村民的向导下,我们出发了。都说山奇景美,但估计没有几个愿意为此汗流浃背,枯枝落叶覆地的小道似有似无,证明这里人迹罕至,更多的是没膝的荆棘和杂草放肆地欺侮着我们。望母山不算高,海拔约700米左右,为抢得早点下山,一步步走得较紧,但头顶上方几乎一直被各类粗壮的林木和硕大的叶片阴蔽着,如撑华盖,虽有汗滴淅沥,却并不觉得炎热。只是越来越细窄的道路,甚至长过脑袋的草木只能让我们低着头穿行其间了。担心的事来了。随着“哎哟”一声叫唤,咱们的领导的脚被什么东西夹住了!山上野猪和獾较多,成为一些村民发财的目标,一路上设置了不少捕猎的铁夹子,较为隐蔽。经验丰富的老郑是六个人中唯一能打开夹子的,却一不小心,解救了领导的脚,却伤了自己的手。接着这一路,可谓是机关重重、危险处处,一惊之后的便我们格外小心起来。只是随着道路的渐行渐远,直达山顶的路谁也认不清了,只能在三步两回头的摸索中找起路来。

终于登临最高点,也是一路行来的第一个景点。当地人称“双站石”。一左一右,一大一小,两块呈三角形状的石头挤在一起,中间似被人撕开,甚是陡峭,状极嶙峋。几个人一一十指紧扣、脚底生钉状攀上顶端。放眼四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视觉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周边乡镇的房屋、道路、河道井然有序、线条流畅,安静时能听到隐约的人声。“看,那就是‘猪头尖’!”“万佛湖也能看到一小段哎。”的确,AAA级风景区万佛山的最高峰清晰可见,万佛湖的支流和末汊,在山峦间断断续续若隐若现。下得“双站石”未走几百米,“飞来石”让我们眼前一亮,逗留了好一会儿。这可能也是此行的最大收获了。一直径约4、5米呈45度角向下倾斜的方形石块,搁置在坡上一较平坦的石面上,中间只有不到1平米见方的接触面,岌岌可危,势极凶险,似乎一个指头就能将其推下山来,跌落人间。可就是这种状况不知存在了多少个世纪,没有人能追溯到它初始的状态。同志们试着在一旁摸摸推推碰碰,有了先前对此石的了解,便一个个大起了胆子,或钻进石底,或倚石而坐,或左瞧右拍,与其亲密接触了一回。

下山的路走得更加迷糊了。因为山下还有一处石头群,似乎也还有点味道,不瞅一眼,也不算此行圆满。于是,走走退退,探探寻寻,找不着下山的准道了。本希望在自己的地盘上完成此游,结果还是不得不从隔壁乡镇村庄的房前屋后返回了自己的老家。

中餐在一张姓大娘家解决的,六十多岁的人了,独自忙了一大桌土菜,让略略疲惫的我们大快朵颐。老人手快脚快,耳聪目明,健谈,还能游刃有余地饮两杯白酒。这位母亲,让我陡然想到了我等于瘫痪在床的老娘,曾几何时,她也是如此麻利和健康吧?还有一位母亲,就是这座望母山传说中的娘亲。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个叫杨三的向来不孝,在山间劳作时,常支使母亲送饭,送早了送迟了,便对母亲恶言相向,甚为不敬。一日,杨三看到一只老雀衔食喂养小雀,大受启发,悔愧不已,便在当日母亲送饭时下山迎接。母亲见到儿子急急往前赶,以为儿子又要对其动拳头,便慌不择路地往回折返,却一不小心掉进了龙潭河。杨三急坏了,便不顾山高路陡石险,飞奔而下,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可终究未能挽回亲娘的性命。自此,便再也没有回家,化成了如今的“双站石”,立足其上,日夜把母亲眺望。而下方的“飞来石”,据说就是杨三飞奔救母的垫脚石。(丁文新)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