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在人生旅程中,正是对这些无数个诸如“时间”、“学习”等概念的不同概括,诠释出了万般人生形态,有精彩的,有落寞的,也有寂寥的,更有丰腴的。
学习
伴随着母亲的阵痛和婴儿纯真的啼哭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有人说人生中不需要学习就会的本领差不多算是这“啼哭”了。而人生之画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注入“赤橙黄绿青篮紫”,描绘出大千世界万般色彩,否则人只能收获“啼哭”。被卡门称赞为“火箭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97岁高龄的钱学森院士仍然时刻不忘潜心学习,所以他收获了“导弹之父”的荣誉。谁能说有着非凡天资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全因其父之过?
人间处处皆学问。短暂的人生里需要的正是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世间万物学。学种子不择地而生长成参天大树,学流星在短暂的生命中还给黑夜以最后一击,照亮夜行者前进的方向,学雁过无痕的那般淡泊名利……人生因学会了“学习”,而精彩,而丰腴,而无憾。
角色
富翁并非生而就是富翁,乞丐也非是后天造化弄人,谁能说乞丐完全没有可能成为富翁?正是他们对待自身所要担当“角色”的不同渴望,造就了他们身份的悬殊。
人生之戏,你可以成为导演角色——主宰自己人生这场戏故事的结局样式,可以是肥皂剧,是悲剧,更可以是喜剧。同样,你也可以成为人生这场戏中的演员角色,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配角,或者几者兼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你是演员的时候,最终担当的是何种角色完全在于自己对剧中“人物”的把握。因为人生这场戏并没有一个完整而又设计好的剧本供演员去演,谁能把握好“角色”的内涵,谁就离演译出完美人生大戏更近。
时间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佛对他的朝拜者说,如果我给你四天时间让你给你爱的人送去快乐,你会选择哪四天?朝拜者说我选择“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佛一愣,说:如果给你三天,你会选择哪三天?”,朝拜者答曰“昨天、今天和明天”;佛又问,“那两天呢?”,“黑夜和白天”;佛又问:“只给你一天,你怎么做?”朝拜者不慌不忙的回答到:“愿是每一天!”。从朝拜者给出的答复可以看出,他很爱他爱的人。如果稍微把这个故事的对象概念范围再扩大一些,就会看到,不仅对待爱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待不同的人生目标和任务,就要学会善于投资好“时间”,可以用一生去追求正义,但对追名夺利仅有个念头就应该作罢。乌克兰老人瑞聂斯达仅仅用“117”这个枯燥的数字证明他是世界的长寿先生,而仅有26年秋华的邱少云却诠释出什么叫做“在烈火中永生”。
年少也可精彩,百岁也有落寞。给追求真理多分配些时间,得到的将是崇高;而把时间的天平向罪恶倾斜,收获的将是万恶不赦。(刘为东)
责编:吴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