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笔端流云
  4. 文学芳草地
  5. 扶老携幼三河游
扶老携幼三河游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08:35          来源:舒城新闻网     阅读数:5419

等待着,等待着,"五一"近了,象古画中淑女轻移的莲步,慢慢地渗入了我企盼的眼眸。

早在一个月前吧,就把"五一"的行程规划妥当。不去风景名胜,不去天南海北,而是陪父母去县城看望他们的大孙儿,顺便来点走马观花。母亲总是晕车,但对孙儿的想念却日渐清醒,于是,我便左一个电话给姐右一个电话给哥,约定"五一"家人同赴县城,共游三河古镇。

似乎习惯了如今天气预报的朝令昔改,不顾"五月一日有中等阵雨或雷雨"的提醒,两辆出租车载着父母、我与小儿,还有二姐全家,迎着煦暖的和风,直奔县城。与哥见面后,按照预定,一行十多人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兴冲冲来到了久仰大名的三河镇。

一路上,我曾想着把三河与身处之地的小镇作个比较,但无论如何,总找不准她们并驾齐驱的脉络。同为历史悠久的古镇,难道就没有共通之处吗?打开三河的门,我才明白,同一个美丽的起点并不能造就共同的圆满。三河是平和的,熨贴的。老街新街虽各有千秋,但却又是那么和谐,相互的衬托,既显示了古今的差距与跨越时空的惊叹,又见证了发展与坚守的平衡。划一的暗红色调的老街门面,门楼上统一悬挂的标有姓氏的灯笼,进进出出的面色平静的老人,穿梭其中偶尔嬉闹的孩子,感觉在捧读一本百看不厌的古典名著,激烈的情节已不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弥漫其间的是那种浓浓酽酽的气氛,渐次涨满了胸肺。游人和青一色石板路面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游人相当的多,也许习惯了这样拥闹的场面,老街里的每一个人,居住的,经商的,都是那么的随和、自然、大方。街面是相当洁净的,没有随处丢弃的垃圾,没有拥塞叫嚣的车辆和汽笛,下意识的,我想到了与我朝夕厮磨的小镇,我在心里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也许是为了配合母亲脚步的缓慢,还是不经意间溶入了这片散淡与温润,小的由他们四散开去,中青年人都放下了平日里的风风火火,小心地扶着母亲的腰身,或者不离不弃地跟紧坐着老人的黄包车,风景有时不一定就是旅游的目标,此刻的我们,也可能是别人眼里的风景吧。

站在三河的桥上,俯视下面窄窄长长的湖、悠游轻划的船和人,竟有一种想作画的冲动,所以我的相机成了我创作的最佳帮手。水乡的特点,在此,应是一种不谋而合的统一吧。万年台的热闹早已耳闻,而今天当地政府组织的名为水乡情歌节的大幕正在拉开,有通俗腻人的情歌,有唱腔优美的黄梅,台上缠缠绵绵,台下轰轰烈烈。听说这里天天有戏,这种似乎没有回报的演出谁会买单?我的孤陋寡闻让我眼前再度掠过了刚才那个模糊且熟悉的地方--500多年历史的老街应该不逊眼前的盛景,可如今已破碎为一块块残垣断壁,面目全非;光滑别致的鹅卵石路面被粗糙和水泥板取而代之;各种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火爆而喧嚣,新型经济的沸腾掩盖了历史文化的光芒与再生。一路行来一路寻思,竟差点忽略了此行的本意,赶紧快追几步。也许是吃了晕车药的缘故,也许是老人的心情不错,因我们的执意请求,才来到了人生旅途中所谓天边的母亲,精神一直饱满。就这样,信马由缰,不紧不慢地把三河看了个完完整整,我们似乎看懂了世间的美丽和胜景,不识字的母亲看懂了什么?但愿她能读懂儿女们的心。

三河之游用了大半天,下午的行程在心里面。平日里,兄弟姐妹未能有这样的空闲彻底放松和聚会,何况还有二老的加入,哪儿也不去了,回到县城逛逛公园,看看来来往往的游人,购购物,谈谈心,叙叙旧。中餐,晚餐,住宿,用车,秭妹们各有安排,有条不紊,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兴趣盎然。这样的场景,似乎与三河之行不谋而合,象三河的街,象三河的人,象三河的景,井然,谐和,安适,纯净,老天仿佛也应了景动了情,滴雨未下,这似乎也是二老的福气所致吧。

(作者:舒城县晓天广播站 丁文新)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