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7日是个炎炎的夏日,我们在镇党委、政府组织下赴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这是我第二次赴凤阳参观学习,我记得两年前的2008年11月23日的秋日,有幸被安徽农网邀请参加网友聚会赴凤阳小岗村参观取经。两年前参观学习时,虽然沈浩同志健在,但当天他率领村班子赴大寨参观学习,因此没能与他见面,终成遗憾。两年后再次参观学习,斯人已去矣。但沈浩同志的墓和他的宝贵精神却永远留在小岗村,他的英容笑貌也永远活在小岗村群众的心间。因此次参观学习时间短、来去匆匆,我只能对此行作个简单的散记。
重游小岗村领悟沈浩精神
这次赴凤阳一游,主题是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因此,我们首先怀着崇敬的心情赶到沈浩墓前缅怀沈浩同志。为表达我们的深深哀思,我们集体在沈浩墓前进行三鞠躬,并敬献了鲜花。随后我们在放映大厅收看了介绍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专题宣传片,全面了解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工作六年所做的事迹。并就地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紧接着又来到沈浩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生活居住过的卧室、以及后来改建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进行细致参观,仿佛看到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工作辛劳的身影。当我们在沈浩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门前驻足瞻仰时,女导游给我们这样解说:沈浩同志生前与群众打成一片,他在办公室接待群众,不是坐在与群众面对面的办公椅子上,而是与群众肩并肩坐在办公桌旁边的一张沙发上促膝谈心。是的,沈浩同志在工作中就是这样零距离贴近群众的。同时,他在生活时也与群众欢聚在一起,我们在收看介绍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专题宣传片中就有这样一个感人的镜头:当除夕傍晚人们都急匆匆赶回家与亲人团圆时,有一位小岗村老大娘挽留沈浩同志去她家吃年饭,他面对家中等候的妻女,毅然答应陪老人吃年饭,因而耽搁了回家吃年饭时间。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就是这样把群众放在心上,也是真情实意为群众谋福祉,也因此他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由此,我不禁想到在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一门前胡锦涛总书记曾对沈浩同志说过的一句话:群众信赖你,就是对你的最大褒奖。这次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使我感悟到沈浩精神的最主要的实质是:心系群众,依靠群众。
夏游韭山洞感受凤阳皇气
在完成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主要活动后,镇领导又安排游玩了凤阳县一个主要旅游景点:韭山洞。如果说两年前曾游玩过的相邻近的狼巷迷谷景点是块“小家碧玉”(因为此处山洞小而巧),那么,两年后游玩的韭山洞景点就是个“大家闺秀”(因为此处山洞大而艳)。其实,无论是狼巷迷谷所在的山,还是韭山洞所在的山,都是不大的,即使是与省内气势雄伟的大别山相比,也算不上是山。但是,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给这里的山带来了一股皇家仙气。这里的山石、泉、洞、谷等天造之物都奇巧神灵,令游人迷恋忘返。
据女导游介绍:韭山洞位于凤阳县城南30多公里韭山山腹。因山上多野生韭菜,故而叫韭山,而洞在其山腹中所以洞名便称作韭山洞了。唐时就有很多人入洞探奇,并留下多处唐人题刻。南宋时抗金英雄王惟忠率众九万据山抗金,在山上垒石为城,现存有石垒城、石鸡亭、七里大寨等古战场遗址,洞右侧有石阶可攀援而上。元末朱元璋也曾据山屯兵,并收编了当年华云龙等农民起义军力量南下滁阳统一中国。韭山洞东西主洞长一千四百七十二米,侧洞与北山的蝙蝠洞相通,长约四千多米,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其特点是深、大、险、奇、古。全洞分为虎踞龙蟠、摘星揽月、峡谷幽深、清流碧影、玉溪泛舟五大景区,重要景点二十多处。其中“虎踞龙蟠”是王惟忠备战屯兵的主要地段,“摘星揽月”是古人所谓“石形如器物者甚众”的景区,后三个景区曲折盘旋,奥妙无穷,在开发前从无先人涉足。 韭山洞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
踏进洞内,透过微弱的灯光,感觉空廓的溶洞其深莫测。行走几步,面前突然现出一只硕大的猛虎,定晴观看,原来是酷似老虎形状的石幔,经人略加点缀,显得维妙维肖,十分逼真。这就是“虎踞龙蟠”。据史料记载,南宋抗金英雄王惟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这儿住扎藏兵。抬头翘望,“藏兵百万”四个大字展现在眼前;俯首细看,脚下有一个个园形的磨盘石整齐地排列,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南宋时候,凤阳人王惟忠于建炎三年金兵南犯之时聚众9万余人,凭韭山之险,抗击金兵,韭山洞则为驻兵之所。当时由于洞内行走不便,兵士携带无数磨盘石将路铺平,从而形成了这一著名的磨盘古道。透过古道仿佛看到了当年王惟忠金戈铁马抗击金兵的悲壮场面......
炎炎夏日踏入这江北第一洞,顿觉有一股爽气,偷空掬起洞内泉水抹在脸上,更是凉爽无比。这洞内石、泉等自然物都奇特迷人。而更为惊奇的是当我们行将走出山洞时,却有一段水面挡在眼前,令人无法涉足出洞。我们只好在导游安排下过船漂流出洞,在这深洞里享受漂流,又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卢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