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笔端流云
  4. 文学芳草地
  5.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时令·节庆篇丨炸圆子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时令·节庆篇丨炸圆子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5日 15:44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阅读数:985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舒城记忆


炸圆子

朱乙丑


腊月二十四,是农历的小年。小时候每到小年,我家人兵分两路:父亲、大哥、二哥三人大扫除;母亲、二姐和我三人煮糯米饭、炸圆子。
炸圆子是家家户户过年前必做的,很隆重。因为圆子和鱼是过年期间必有的两道菜,分别表示团圆和富余之意;圆子做得好,做得很顺利,预兆着来年好运、吉顺。
中午时,母亲煮了一大锅糯米饭,每人吃了两碗后,母亲把剩下的糯米饭盛入一个大大的脸盆里放着,把事先洗净的生姜、蒜头切碎,等到糯米饭全凉了,就把生姜末、蒜头末和盐等佐料放入,搅拌至均匀。
母亲开始滚圆子。她往手上蘸上一点油,再捏上一团饭,在手中来回揉搓成圆球状。圆子比乒乓球略小。我拿来一个装了面粉的瓷碗,当母亲把搓好的圆子放到碗中,我再把圆子在碗中晃来晃去,直到它沾满面粉,变得更圆,才小心翼翼地放到一个筛子里。二姐也拿来一个装了面粉的小碗,和我比赛,看谁晃得更快、更圆。
我喜欢干这活,因为我找到了平时玩泥巴的感觉,而且还能和母亲、二姐一起玩,她们反对我玩泥巴,但不反对我玩圆子——我窃喜。
圆子搓好后,就要用香油来炸了。母亲把菜籽油倒入大铁锅中,烧热,等圆子下锅。给油升温,温度要恰到好处:油温太高了,圆子容易煳,外面煳了,里面还是生的;油温太低了,圆子炸不熟,油渗到了圆子里面,耗时又耗油。
这种分寸,只有母亲这样的老师傅才能拿捏得准。
我的身子贴着锅台,看着锅里的圆子,母亲对我一瞪眼,说:“离远点!热油会溅到脸上的!”我往后退几步,站在门槛上瞧着锅里,闻着锅里炸出的油香味。过了一会儿,妈妈说:“好了,拿个碗来!”
二姐拿来一只碗放在锅沿边,母亲把黄澄澄的圆子捞上来,装到碗里。我迅速从门槛上跳了下来,窜到筷筒前,抽出一双筷子,夹住一个圆子,吹几口冷气,就往嘴里送,烫得嘴直歪,一边吃一边说:“不咸不淡,真好吃!”
大哥也抽出筷子,夹了一个圆子吃,说:“不咸不淡。”
父亲说:“你们都说不咸不淡,我就不尝了。”其实父亲也想吃,他看到了母亲的脸色,只能咽了一口吐沫。
半个小时后,圆子都炸好了,放到一个大盆子里,鲜嫩嫩、圆滚滚的,可爱又诱人。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