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融媒信息
  3. 政务信息
  4. 以民为本以村为主 创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新机制
以民为本以村为主 创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新机制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3日 10:47          来源:     阅读数:5705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全县辖22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92个行政村,人口100万,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地貌特征西高东低(海拔最高1539米,最低仅7米),是一个集山区、丘陵、畈区为一体的县份。

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任务下达后,我县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广泛宣传发动,全力打好“百日会战”。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于2008年12月10日完成了07、08年度工程任务。在全市考评中荣获六安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一等奖。据初步统计,工程共投入资金834万元(其中省、市配套资金、器材479万元),投入施工人员11832人次,施工车辆6636台次。县乡累计完成461.9公里光缆和536公里电缆的架设任务。熔接光纤5800多对,安装光发射机12台,光接收机180台,光放大器22台。维修“村村通”设备120台次,全县有线电视新入户近20000户,受益人口近10万人,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全县共用一个信号目标任务,“村村通”工程点电视频道均达到40套以上。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广电系统锻炼了队伍,加速了两台信号落地和入户进程。

为确保把村村通这项民生工程做成党和政府的放心工程,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实现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依据县情和广大群众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逐步建立了以“村为主”的发展、管理经营新模式。以“村为主”模式的建立,使广播电视“村村通”这一民生工程实施得了,服务得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提高。

一、工程建设,“整村推进”。

在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中,我们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资金缺口大。由于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国家和省是以提供器材的方式配套,以20户为基数进行测算的,特别是有线联网的点,实际能够使用的仅是省下拨的3000元器材和市配套的2000元资金,靠5000元的投入是不可能完成一个联网工程点的任务,而且多数工程点的农户数都超过了20户,资金缺口大。二是群众受益难平衡。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在一个行政村内有的村庄是村村通工程点,有的是非工程点,由于村村通工程点的确定上报和正试实施出现了两年的时间差,在这两年中有的村村通工程点已联网,且收取了初装费和收视费。在上级明确要求不准调整村村通工程点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解决已联网的工程点和待联网的工程点,同一个行政村内村村通工程点与非工程点之间群众的受益不平衡问题。三是运营成本高。20户“村村通”工程主要是解决“盲点”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作为“盲点”村多数是交通不便,相对偏远,且用户分散。如果就几个工程点进行联网覆盖,势必会造成网络高成本运营,长久亏损运营,最终网络将会瘫痪。为解决村村通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在以联网方式覆盖工程点较多的行政村尝试“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就是以行政村为实施单元,以“村村通”资金、器材为基础,以群众自愿交纳一定数量初装费为补充,以联网方式对全村实行广播、电视信号双覆盖。让村村通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发挥出最大社会效益。

经过实际考察,我们先期确定了3个试点村。即:城关镇伏虎村、舒丰村,千人桥镇舒兴村。整个工程自7月3日正式开工,至9月10日顺利完成,三个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双覆盖”的目标,累计发展用户904户,惠及人口达4000余人。“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于9月27日,在城关镇召开了由全镇机关干部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整村推进”现场会,及时对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推广。通过“整村推进”方式帮我们缓解了资金压力,平衡了群众的利益,降低了联网运营成本,加速了村村通工程实施进程,扩大了“村村通”工程的受益面。据统计,采用“整村推进”连片发展用户,与只按“村村通”工程点发展用户相比较,入网户要提高25%左右。目前“整村推进”工作方式已在全县推开。

同时,由于网络整村覆盖,形成了一个浓厚的入网氛围,为我们有效清理网内“小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据统计,在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中,全县共拆除非法安装“小锅”2000多套。

二、维护服务,“村为基础”。

2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涉及的面积大,范围广,后期网络维护任务十分艰巨,仅靠县乡两级很难完全承担如此大的网络管理和维护任务,如果管理维护跟不上,用户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满意,就有可能退出网络,成为流失户。长久下去,“村村通”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前几年我县实施的行政村和50户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由于未能很好地解决后期维护问题,导至多数工程点又重新成为新的“盲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20户村村通工程实施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注意探索解决工程后期维护机制。尝试以“村为基础”进行网络维护管理。

以“村为基础”,就是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当一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大约50%左右),该村就可以确定一名兼职广播电视维护员,从该村有线电视的经营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广播电视维护人员工资和日常维护所需的材料等费用(25%左右),村兼职维护员是广播电视终端信号日常维护责任人。这样就形成了县局负责工程方案的设计、技术培训和关键技术的支持,乡镇负责组织施工和日常管理,村具体承担网络维护的三级联动“村村通”工程经营、管理和维护体系。基本做到小故障不出村,一般故障不出乡。以“村为基础”开展广播电视日常维护,节约了维护成本,方便了群众需求。保证了广播电视信号 “天天通”、“长期通”。为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三、以“村为主”,村得实惠。

以“村为主”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仅有效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均衡享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推动村级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得到了镇村干部的充分肯定和称赞。以“村为主”,村得实惠。主要体现在:一是广播信号入村,为村两委开展工作增添了好帮手。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多数镇村广播网络早已瘫痪,村干部们失去了利用广播开展工作的手段。村级工作需要广播,这是镇村干部的共同呼声。但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镇村自身无力建设和维护。我们在调研中,村干部们普遍要求,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不能忽视镇村广播建设。针对我县的这一县情,我们在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时,对行政村实现网络全覆盖的,我们采用共缆传输方式为该村建设一套村级广播网,作为奖励。以此方式建成的广播网络投入小,维护成本更小,村级用得着,养得了,镇村干部非常满意。二是实施以电视反哺广播。以电视反哺广播,是以“村为主”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在“整村推进”村,我们从有线电视收视费中提成一部分经费(5%左右),用于补贴村级广播运行经费,从而保证村级广播的正常运营。三是农村宣传阵地得到扩展和巩固。广播电视信号双入村,扩展了我县农村群众受教育的平台,基本做到了在家休闲能看电视,出门干活听到广播。群众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两个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掌握政府政策,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天下大事,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余馨)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